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论汉儒知识分子的权力穿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最新热门    
 
历史知识在致用上的特殊性

时间:2009-7-24 13:46:14  来源:不详
造作(当然也有不少是有意识、有计划的造作),而是人们因实际需要而不自知地对历史的加工改造,所谓事实真相渐渐遮蔽掩盖,伪造的假相渐渐增添垒积。比如,在传统社会里,文臣以公忠体国为楷模,武臣以舍死忘生为美德,前者的典型是诸葛亮,后者的代表是关羽,而其反面人物则是曹操、司马氏之流。一旦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被如此定格,它就能满足我们的一种需要,起到表彰忠良,谴责奸臣,引导风俗,教化社会的效用,至于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已经无关紧要了。而且,史实真相之不能得到澄,原因不在于缺乏史料,而在于人们并不需要。近日报端刊出许多雷锋的新照片,就是一个适例。当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个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英雄榜样时,雷锋的这许多照片(或事迹)因不合时宜,很自然地被人们“善意”地回避了。如今,此前不合时宜的照片,颇合今日的时宜,于是,这些老照片被重新“发现”了。有人说:走下了神坛的雷锋,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近了,这样的榜样,才会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24]又有人说:与过去一直在片面拔高的形象相比,一个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更能得到年轻人情感认同,更有学习意义”。[25]其实,真雷锋固然对今天的社会有积极的意义,当年那个“高”、“大”、“全”的形象,又何尝没有积极意义呢?所以,不论真假,都能致用(哪怕只是一时之用),确是历史知识在致用上的一个特殊性。 

为什么“不论真假,都能致用”呢?这又关涉历史知识致用上的特殊性。

史学的原始本义是对往事的记忆,而记忆之用,当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记忆的直接之用,是我们不必专门学习而能自然习得的生活本能,诸如记住昨天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以便今天能继续之。此类直接之用,须以记忆之“真”为首要条件,没有对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的真记忆,那么现实的生活将陷于混乱。比如,昨天与朋友相约于今日某时某地的一次“约会”,如果记忆不真,其后果可想而知。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懂得这一点,记住一些与当下生活有直接牵连的话和事,这是历史记忆的自然之用,也是历史记忆的直接之用。[26]这种直接之用,是历史认识的基本职能,也是历史学独有的、其他学科不能取代、不能兼有的。

历史记忆还有一种间接之用,所谓间接之用,是指所记忆者与当下的生活并无直接牵连,作为一种经验,古人古事可以我们提供一种参照和借鉴。诸如总结经验教训,陶冶品格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力,激发爱国热忱等等,都属于这种间接之用。从学理上说,历史知识的间接之用,也当以记忆之真为前提,但实际上却未必尽然。上文所列举的一些事例,都说明了历史知识的间接之用,未必以历史之真为充分条件,而不论真假,都能致用的真原因,则是历史价值的虚拟性。

虚拟相对于实在而言,一般说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论的事物价值和意义,都具有客观的实在性。比如,人们在北方过冬需要取暖,煤炭经燃烧能产生热量,这样,煤炭就向我们显示出一种价值和意义。但是,煤炭虽然因我们的需要而显示价值意义,但煤炭本身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东西,如果它不能燃烧并产生热量,那么这种价值和意义就不可能坐实。在这里,对象的某种属性不仅为我们的价值、意义提供了切实的基础,而且还能对我们的致用起到了一种限制、约束作用。换言之,人们不可能脱离事物的本身状况而对它作出不恰当的判断,因为任何脱离事物实际的致用都不能产生确实的效果。

历史的情况有所不同。史事已经过去,史料也不会自己说话。当人们怀抱某种需要,到历史中去寻找可以寄托他价值指向的对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时,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将对象理想化,也可以丑陋化――实际上,就是对历史对象的扩大、缩小、改造、甚至伪造。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漱溟先生曾意味深长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我们若轻率地贬低孔子或抬高孔子皆于他无所增损,只是自己荒妄为。”[27]尽管我们“荒唐妄为”,但历史上的孔子却“奈何”我们不得――不论是“轻率地贬低”,还是“盲目地抬高”――历史本身并不能对我们的社会实践――此种社会实践总是与一定的历史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