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语丝》:现代散文文体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的“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
评周兴樑《关于近代中国
最新热门    
 
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上永远的缺憾——关于日本投降前后烧毁文书的情况及其他(下)

时间:2009-7-24 13:47:22  来源:不详
书,以及东京审判所用的外交文书等资料,全部以缩微胶卷的方式进行了复制。这些多达200万页的资料,被复制成2116个胶卷,胶卷全长为2116600英尺。这套资料被命名为《日本外务省档案(1868—1945)》。为了使用者方便,美国国会图书馆1954年专门制作了目录。(注:李镇:《日本外务省档案(1868—1945):一部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图书馆学通讯》1987年第3期;Cecil H. Uyehara comp. , Checklist of Archives in the Japa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okyo, Japan, 1868—1945( Washington, D. C. :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Photoduplication Service, 1954) . )
    《日本外务省档案(1868—1945)》制作以后,美国方面把资料原件逐步退还给日本方面。日本由此继续与美国协商归还陆海军资料的问题。1956年9月,美国国务院与日本驻美大使在华盛顿达成了关于归还日本陆海军文书的协议。1957年美国方面由于财政问题延缓一年实施归还。这期间,有些美国学者鉴于这批资料的重要性和以前之外务省文书缩微胶卷化的经验,由哈大学的赖肖尔(Edwin O. Reischauer)、乔治顿大学的约翰·扬(John Young)等人组织了专门委员会,将这些待归还的资料缩微胶卷化。他们作业8个月左右,拍摄了166个胶卷,数量达40万页,随后并制作,出版了目录。这就是《日本陆海军档案(1868—1945)》。(注:《米议会図书馆所蔵 占领接収旧陆海资料目录》,“解说”,第17—18页;John Young comp. , Checklist of Microfilm Reproductions of Selected Archives of the Japanese Army, Navy, and Other Government Agencies, 1868—1945(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D. C. , 1959) . )但由于时间、经费的关系,《日本陆海军档案(1868—1945)》所收录的陆海文书并不太多。据当时参与这个工作的约翰·扬说:只有大约5%的陆海军档案被拍摄复制了。(注:《日本细菌战罪行如何被掩盖》,1999年3月24日《参考消息》,第16版,原载1999年3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
    1958年4月,美国国家档案馆所藏的日本陆海军文书被正式归还日本方面。这些资料中,陆军方面是以《大日记》7721册为中心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斗记录类,海军方面以《公文备考》为主,包括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时日记》、《战斗详报》,以及明治时代的一些战时资料,计15592册。(注:《近代日本研究入门》(增补版),第381—382页。)但是,据说在归还时,美国方面又拿走了1/3的《陆军省大日记》和1/7的《公文备考》。(注:加藤阳子:《关于中日战争日方史料的收藏与介绍》,(台北)《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21期,1996年3月,第181页。)而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旧陆海军图书文献等资料,并未归还日本。

        四、日本现存资料的状况与不足

    从上看来,美国接收、部分归还于日本的资料,主要是日本的外交文书、陆海军文书等。而这些资料,又主要是在日本投降前后,免遭烧毁或人为保留下来的文书。
    上述资料归还日本之后,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对这些归还文书并未开放。因此,海外学者还只能主要运用《日本外务省档案(1868—1945)》、《日本陆海军档案(1868—1945)》等缩微胶卷资料。也正因为这些资料,使得战前日本的机密文书公开于世,而便利了学者们的有关研究。(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克劳利利用上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