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卢梭思想与孙中山领导的
孙中山与三大政策的制定
孙中山与西藏
从个人到社群:中国近代
孙中山宪法思想核心的再
与中山舰在一起的日子—
彩色插图说明──图17 
活动课二  历史小辨论─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哪
澳洲学者披露谜团孙中山
最新热门    
 
孙中山陈友仁关系初探

时间:2009-7-24 13:47:52  来源:不详
人的幸福,而是忧国忧民,把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主共和作为人生的抱负。为了实现这个抱负,孙中山常年在外流亡奔波,宣传革命道理,筹集革命经费,最终积劳成疾,中年早逝;陈友仁毅然离别温馨的家庭,变卖全部家产,以报效危难中的祖国。为了实现这个抱负,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则舍得一切,“认为做官是达到实现抱负的一种手段,”倘若“抱负不伸”,他们宁可“弃官不仕”(注:颜惠庆:《简述陈友仁生平》,《申报》,1944年5月23日。)。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为了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让出了大总统的位置,专心搞实业;大革命失败后,陈友仁与背叛革命的汪精卫政府决裂,弃所有官职而不惜,秘密前往莫斯科。为了实现这个抱负,他们与时俱进,适时转变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孙中山虽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而当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后,他积极顺应历史发展,及时推出“三大政策”,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陈友仁回国之初,曾经对袁世凯产生过幻想,应聘过总统府秘书处的秘书(注:《公共记录》,藏英国政府档案馆,由陈一文提供。)。但当袁世凯破坏共和,恢复帝制伎俩暴露后,他即迅速地从拥袁转向反袁,“在‘天威咫尺’之下,直言无隐,力斥其非”(注:万平近:《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成为新闻界的反袁斗士,乃至最终投奔孙中山的门下。
  第二,他们在重大决策上意见一致。孙中山晚年的最大决策就是联俄和联共,联俄可以获取外援,联共既可以取悦苏俄,又可借用共产党内的能人志士来发展壮大国民党,重建中华民国。陈友仁也认为联俄符合国民党和苏俄的双方利益,国民党可以就此获得苏援,苏俄则在中国找到了盟友,有助于改善其在远东的外交处境。陈友仁还期望通过联共,争取广大的工农群众,以夯实国民政府的根基,因此他“认为应同共产党合作并组织工农,”因为“中国要有一个稳固的政府,首先得满足工农最基本的要求。”(注: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千千万万中国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41页。)当然,从最新发掘的材料来分析,孙中山的联俄联共,实质上是一种策略,其目的是很明确的,即通过联苏这个外援和联共这个内援,改造国民党,增强国民党的实力,最终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陈友仁和孙中山的基本立场也是一致的。他始终坚持联俄的宗旨就是为了苏援,大革命失败后,他曾与宋庆龄、邓演达赴莫斯科,争取苏联援助,以期推翻蒋、汪政权,建立国民党左派领导的平民政权。同样,他反对“分共”,也是出于维护“三大政策”的考虑,而并不是完全赞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因此他尽管坚持反蒋,但却没有同反蒋的共产党谋求合作,即使当他反蒋失败而无法在祖国立足时,也还是没有到共产党那里寻求出路。由此可见,陈友仁和孙中山一样,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政治理想始终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陈友仁之所以能在孙中山逝世后,依然坚定地奉行“三大政策”,一是出于对孙中山的忠诚,二是由于他认为只有贯彻这项政策,国民革命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