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齐彦槐与道光初年漕粮海运

时间:2009-7-24 13:48:14  来源:不详
加上福建鸟船,大者能装三千石,小者亦能装一千六百余石,江苏海运“应可无虞缺乏”。如果浙江也行海运,则只能将浙江之蜑船、三不像船“一律封雇,移送吴淞口受兑”。当时苏松太道龚丽正将运漕脚价定为7钱,价格极为优厚,但“各处船户犹未免观望不前”,一则畏交兑之难,二则畏守候之苦。齐彦槐特议定海运章程八条,以供当道参考:
一、沙船、蜑船等船自三月份后将“一律封雇备用”,又因“守候太久未免苦累,聚泊过多亦恐滋事”,所以漕粮运抵后上海后,须随到随兑。
二、吴淞口至长江一线,沙多水浅,沙船不能前进;江广漕帮之船亦难由运河驶入,故应该雇用剥船驳运。崇明有米船百余号,大约每船可起米七百余石;无锡有湖船百余号,江阴等处江船亦可剥运,均须封雇。
三、沙船赴津受兑,应由河运旗丁押运。至各帮运粮千总,为弹压旗丁起见,亦应在船看护。齐彦槐还强调,旗丁不得将家眷带上沙船,归次之后亦须将水手遣散,以免逗留滋事。
四、沙船水脚银由苏松太道当堂发给,剥船水脚由各州县发给,以免胥吏克扣。
五、沙船应照漕船之例,七分载米,三分载货,免纳捐税。如运米较多,则给予奖励。
六、沙船放洋后无法前后相继,到达天津的时间参差,天津须随到随验,以使沙船卸快速赶往关东运豆。
七、春夏时节,海洋本来平静,但亦须防止不测,如果松舱,应令耆舵与旗丁报于沿海州县核勘,“免其赔偿”。
八、北洋本无海盗,但亦须整肃军容,江南、直隶、山东水师应出洋会哨[19]。
齐彦槐的调查报告上呈魏元煜后,魏元煜仍多次札问海运是否可行[20]。齐彦槐又特意撰文《禀复魏元煜制军稿》,加以回复。他总结逗留上海40余日的思考,认为海运其可行者有四,其无不可行者有三,而其不可不行者有五。沙船熟悉沙线,一可行;船只敷用,二可行;船商无偷窃陋习,三可行;省费无烦动帑,四可行。盗船不适应北洋航线,洋面安静,无不可行一也;沙船造价盈千累万,“如果出洋辄遭漂溺,谁肯以巨万之赀轻于尝试”,无不可行二也;沙船抵津极速,且沙船舱有夹底,两旁皆有水槽,舱中从不沾潮,以前运豆并未发胀,茉莉、兰花等由南运北,皆露置船顶,且不畏盐风,漕粮更无霉变之虞,无不可行三也。至于不可不行,则其一是运道阻梗,无法河运;其二是畿辅户口殷繁,京仓储备万难迟缓;其三是陆运弊端极多,远近骚动,糜费无算;其四是河运水手猖獗,海运可杀其势;其五是京师咽喉不能仅靠河运一线。综而言之,海运非行不可,“集事固往于谋,而成事必在于断。此时毅然定计,一切章程札商奏定,算来已近漕时,若稍迁延,又恐无及”[21]。
齐彦槐的观点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比如总兵裘安邦闻海运议,“遍告当道诸公,以为上策,而极言借黄之不可,至痛哭流涕,群以为狂”。[22]尽管齐彦槐苦口婆心,“对之详且尽,惜乎不能用也”,魏元煜仍限于成案,与张师诚等人上陈海运不宜进行的奏折[23]。对齐彦槐来说,这不啻当头一棒。
 
三、劝说张师诚
 
齐彦槐等人在调查沙船情况时,考虑到需船极多,曾下令对在口船只实施封雇[24]。但张师诚对是否要推行海运信心不足,干脆在四月初下令将所有在押船只放行。对于初放船之事,齐彦槐表示强烈反对,“沙船系已久,日望粮艘开。粮艘昨至矣,忽遣沙船开。……沙船去如飞,日夕到胶莱。从此赴关东,守夏将不回。”他认为,“沙船守候苦,苦在三月前”,因为如果三月以前无需守候,则有充足时间完成一次往返贸易。相反,“四月所到舟,豆未登市廛。一卸更一装,半月须流连”。此时已近盛夏,“即便缓须臾,商情固安便”。如果在此时将所有船只遣散,而朝廷又有强制海运之举,则必然会有运无船。他建议,“请视封早晚,以为放后先。有去复有留,于事庶两全。所忧吏胥奸,得信诓商钱。急将去留数,明白作榜宣”。尽管已是亡羊补牢,但终较无所补救要好得多。张师诚闻讯后,“大息以为然”[25]。结果放船之事得缓,仍暂留一半[26],这多少让齐彦槐得到安慰。不过,总体上说,张师诚对漕粮海运的主张颇不以为然,“坚不欲行,而掣之肘”[27]。当齐彦槐真实地感觉到实施海运可能性的渺茫之后,他只得告退,带着沮丧的心情,重新回到荆溪寓所。
正当齐彦槐极为灰心之时,事情出现转机。四月初十日,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上奏《筹漕运变通全局折》,指出要解决目前漕运危机,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暂雇海运”[28]。道光帝对英和的奏疏极为欣赏,称其“甚属明晰”,认为所奏各款,“意在漕河并治,永资利赖”。他当即发布上谕,命魏元煜、张师诚等人“务当悉心计议,总期不误转漕,有裨河务,勿得稍存成见,徒为目前权宜之计”[29]。由于中央推行海运的意图非常明显,张师诚被迫重新考虑齐彦槐的意见。为获取最充分的信息,他又召回齐彦槐,对海运的诸多事宜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