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福乐智慧》与喀喇汗王朝的文化整合

时间:2009-7-24 13:48:34  来源:不详
业为主体,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文化随着基础的变化也发生着变化。《福乐智慧》不仅反映了这种变化,而且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了整合,在称赞农民的同时,也肯定牧人的贡献,指出其天性朴直、爱自由,“不受羁束”,深望雅士们包容,勿要求过高过严:“知书达理,深明法度。”

当伊斯兰教被喀喇汗王朝宣布为国教时,王朝的政治体制已经确立。这套政治体制是游牧帝国所普遍采用的体制,其特点是:“氏族制的观念从私法领域转移到国家法律领域。国家被认为是整个汗族的财产,因而把它分成许多封地;有时强大的附庸完全不承认帝国首领的统治权。”[5]现代学者对喀喇汗王朝历史的研究证明,巴托尔德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并且是认识喀喇汗王朝社会政治现象的管籥。
但是正统的伊斯兰教,却是教政合一,教主即国家领导人,因而国家机构即宗教机构。希提说:“在麦地那,在伯德尔战役后,伊斯兰已提高了一步,不仅是一种国教——伊斯兰教本身,已变成国家了。”“真主是最高政权的象征。先知活着的时候,是真主的合法的代理人,是大地上的最高统治者。由此可见,除精神的职权外,穆罕默德还执行国家元首所能执行的一切世俗的职权。”[6]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年)、伍麦耶王朝(661~750年)、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都是继续采用教政合一的政治体制。这正是伊斯兰文化在制度层面上的基本特点。
显然,喀喇汗王朝的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制度层面上有质的不同。伊斯兰文化之所以在政治体制上建成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因为国家是由伊斯兰教发展而成。但是喀喇汗王朝的国家是在其接受伊斯兰之前已存在,而其统治者的“汗”位也不是因其在宗教界的地位而获得,乃是因为其出身于汗族。他们之所以接受伊斯兰教是出于信仰要求,或别有政治目的。然而伊斯兰教具有很强的世俗性和权力要求,它必然反映出来,从而与喀喇汗王朝所代表传统文化发生矛盾。《福乐智慧》的着力点就是协调这种矛盾,整合两种异质的文化。
优素甫说:“首先,国君的身世要纯正高贵。”(1949双行)又说:“父亲是君主,儿子天生是国君。”(1950双行)这正是阿尔泰语系诸部族的重要传统观念——“君主万世一系”。《福乐智慧》把出身作为国君的首要条件,一再强调:“国君天生是社稷之主。”(1932双行)也就是说汗位并非人力所能取得,乃是祖源的“纯正高贵”。但《福乐智慧》同时又说;“这社稷并非你自己求得,而是真主恩赐你的福份。真主器重你,赐予你王位,贤君啊,你要戴德感恩。”(5469~5470双行)汗位既是由出身所得,为什么又是真主赐予呢?优素甫在长诗中作了阐释:“真主给谁赐予王位,也给他赐予相应的心智。真主想把谁造成国君,也为他造就智慧和羽翼。”(1933~1934双行)这就是说,出身虽然是取得汗位的前提条件,但是要真正取得汗位,巩固汗位,特别是要做一个好的汗,就需要一是智慧、二是辅臣。《福乐智慧》把智慧和知识视为不同的两个范畴:智慧是真主所赐,知识是个人学习所得——“真主若给你创造了心智,你会靠心智求取学问。”(1818双行)“求得了学问,方成圣哲,用学识为世人造福无尽。真主若没给你创造心智,即使你勤学也—事无成。”(1820~1821双行)化素甫又把这种伊斯兰思想认识同喀喇汗王朝古老文化联结起来:“突厥人的格言讲到了这点,你若读了它,获益无穷:世人靠学习增长知识,再勤奋也学不到智慧心灵。”(1826~1827双行)至于辅臣,《福乐智慧》说:“人君必须有帮手和辅佐,须有聪明睿智之士做他的大臣。”(427双行)“有了辅臣,国君少受苦辛,国事昌盛、法度得以保证。“(429双行)然而人才难得,可遇而不可求。这“遇”就是真主的“恩赐”。优素甫通过诗中人物国王日出与大臣贤明的对话表达了这一思想——“啊,贤明,得到你全靠真主的恩情。”(3120双行)
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的根本法律是伊斯兰教法(al-shdri`ah al-Islamiyah)。伊斯兰教法的来源和依据主要是《古兰经》,而《古兰经》,依照伊斯兰教义,被认为是真主的启示。因此,《古兰经》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虽然先知及其门弟子的言行,特别是对《古兰经》阐释,即《圣训》,也是伊斯兰教法的组成内容;但是从理论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