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魏公村考—元大都一个畏兀儿聚落的历程

时间:2009-7-24 13:48:34  来源:不详
便利的交通为皇室所青睐,对高梁河水系的利用也越来越重视。1260年忽必烈称帝后,采用两都制,政治中心南移,每年来往于燕京和上都之间。当时的燕京由于战乱已非常残破,忽必烈与皇后察必只是住在近郊金代的离宫中。至元元年开始修建琼华岛、万寿山殿。[37] 此后,大都的兴建也是在金中都的东北方向、依托高梁河水系进行的。察必皇后每年往来于上都和燕京之间,对高梁河一带的地理风景不会陌生。她不仅于至元四年“买地京城之西高梁河之土”,安葬妹夫蒙速思,还在三年后“于都城西高梁河之滨大建佛寺”,[38]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对高梁河一带山水形胜的重视并不局限在皇族中。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蒙速思的女婿、畏兀儿名臣廉希宪也安葬在京西高梁河,“春秋五十,越某日,葬于宛平之西原。”[39]根据清人查礼的说法,直到清朝初年,在畏吾村还有廉姓居民,“京师西直门外八里有村名畏吾……当时畏吾之人,聚族而居者正自不少……予家祖垅未迁榆垡时,俱葬此村……守冢者亦廉姓,疑即右丞(按,即右丞廉希宪)后人。” [40]把这段记载和上引文相联系,廉氏家族的墓地也当坐落在畏吾村一带。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又一位畏兀儿高官、金紫光禄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阿里海涯埋葬在城西高梁河。[41]其后,该家族的成员都归葬这里,其孙、元代著名文人小云石海涯(按,即贯云石)“薨于钱塘寓舍,年三十有九,自士大夫至儿童、贱隶,莫不悼惜。其年月日,诸孤奉柩葬于析津之祖茔。”[42]值得注意的是,阿里海涯家族和廉氏家族也有姻亲关系,小云石海涯是廉希宪长兄廉希闵的外孙。[43]
综合上述,三个畏兀儿大族的墓地都集中在高梁河一带,即今魏公村附近。这三个家族均出自北庭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44]而且互有姻亲关系。在畏兀儿人的社会里,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他们长期居住在荒漠戈壁的绿洲中,流动性较小,常常一个或几个家族聚居在一起。即使来到中原,这一传统仍未改变。[45]由于宗族观念的影响,畏兀儿大族多有自己的家族墓地。这种家族墓地在汉地受汉文化的影响,又有进一步的发展。[46]
除了以上三个畏兀儿家族外,哈剌鲁贵族曲枢家族的墓地,也由元仁宗御赐选定在这里。“仁宗当驻跸和义门外,指故大司徒阿失帖木儿之墓,顾左右曰:‘朕尝学蒙古文字于司徒,
于心不忘。曲枢之功,朕所嘉尚,其为治寿藏,邻于司徒之地,以表朕志。’辞不获,命即日相地,发官帑为仞竁宂,植华表,列翁仲如式。薨,遂窆焉。……有子二人,长伯都,次即王。……泰定三年六月二十九日,王薨于上都西门里第……以某年某日葬于城西宛平县先茔之次。”[47]
这个哈剌鲁大族的加入,使高梁河畔的墓地进一步扩大,而且通过有关这个家族墓地的记载,如相地、植华表、列翁仲等,我们可以想见其他几个家族陵园的规模与奢华程度。
元朝政府关于官民坟地的大小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一品,四面各三百步;二品,二百五十步;三品,二百步;四品、五品一百五十步;六品以上,一百步。”[48]元代一步合现在的5尺,一亩合240平方步。[49]依此推算,上引品官可以分别拥有约375亩、260亩、167亩、94亩、42亩的墓地。在高梁河畔置有墓地的几个大家族世代均有高官,我们据上述规定可推测他们的陵园规模之巨。
依以上引证,这些畏兀儿大族的陵园均位于今魏公村一带。那么,这些陵园与元代畏吾村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庞大的豪门墓地,京西一隅就不会发展出畏兀儿人的聚落,也就不会有畏吾村。因为这里既不是商业区,其总体生活条件也远不如大都城里。事实上,正是陵园导致了这个聚落的出现。
关于此类现象,城市史的研究成果表明,“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理,大约比实际的生活更有力地促使古人寻求一个固定的汇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了连续性的聚落。”[50]研究北京史成绩斐然的尹钧科先生进一步指出:“京城之中多达官贵族和名门世家,这些人家竞相在北京近郊购置香火坟地或营建田庄。……这些权势人家一旦在近郊建立坟地后,便派护坟人看守。因坟地都在村外田野,护坟人户近坟地而住,久而久之,在散处近郊田野里大批坟地上形成一些小的居民点。[51]
畏兀儿人强烈的宗族观念使他们保持了世代相袭的家族墓地,而对于陵园的建设也往往不惜工本。[52]明代汉人李东阳的家族墓地,尚且有土地“百余亩,周筑垣墉,通行神道”。[53]由此亦可反观元代畏兀儿贵族陵园的规模。正是畏兀儿贵族大型陵园的存在,导致了畏兀儿人聚落的逐渐形成。这里最早的居民应是陵园的守墓人,而当人口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