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秦洞庭郡略论
最新热门    
 
试探洞庭兵输内史及公文传递之路线

时间:2009-7-24 13:49:40  来源:不详
路程地处洞庭郡辖地,但途经站点不详,简文未记其中站点,反映出这段路程相对次要一些;相比之下,鄢到临沅的这段路程途经秦县较多,除鄢、临沅外,还有销、江陵、孱陵、索等县,说明当时此段路程沿线人口分布密集。此外,这些秦县多地处水陆要冲,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和区域中心城邑。故鄢至临沅的这段路程对秦朝廷来说就很重要,当属秦朝干道,而临沅到迁陵的这段路程当属支线驿道。
以江水(今长江中游河道)为限,以上邮路可分为江北和江南两段,并都与驰道有关。
1、江北邮路
长江以北的汉水中游地区有两条干道:一为江汉之间的陆路走廊,即从南阳盆地循南襄夹道南下,经邓、鄢,抵江陵。其中,鄢到江陵的直线陆路是距离最短的路线,与今宜城至江陵的国道相符。后代称这条干道为秦楚大道,或荆州(荆襄)贡道。另一条江北干道是随枣走廊,即从今湖北随州至枣阳之间的陆路通道,西北接南阳盆地,东南连江汉平原。从古至今,这条陆路走廊一直是沟通长江中下游与关中或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秦朝时期,以上两条江北干道同样重要,其间也有一些支线,如安陆与江陵之间就有支线陆路相连。此外,从鄢南下江陵,也可沿汉水――扬水――江水这条水路捷径或沿汉水东侧的支线陆路(经销县)绕行。
2、江南邮路
以上两条江北干道越过长江后,又向沅湘流域延伸。战国秦朝,秦人南下沅湘路线与楚人南渐大致相同。此前史地学家如史念海、王育民等先生均认为,秦人主要是从洞庭、湘江等水道南下长沙郡,即从汉水下游的衡山郡,溯江水至洞庭,再溯湘水而上,可达长沙郡[2](P52-53、P400)。现从里耶秦简得知,这条水道以西的陆路通道也很重要。
以上干道与秦始皇巡游路线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又和专供始皇巡游的驰道联系起来。今咸阳市东北有驰道遗迹,据测量,宽约50米,比《汉书》所载“五十步”(按:秦制每步六尺,每尺合今23厘米,五十步合今69米[3](P261))稍窄。从分布范围看,秦驰道由咸阳向东作扇形展开,向东北方向可至冀北一带,向东可至齐、鲁一带,向东南可至苏、浙及鄂、湘、皖一带。以上驰道与其它支线陆路相组合,就形成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标准化陆路交通网。
秦朝后期,秦始皇利用驰道前往南郡或途经此地的巡游有以下两次:1、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首次巡游后,在归途中先后途经衡山郡和南郡,其间路过安陆县,即从衡山郡――安陆――南郡(江陵)。其回程可能是从沅澧下游的邮路返回南郡(江陵),由此北至鄢、邓,再经武关道返回关中的秦都咸阳。2、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由随枣走廊南下,再东巡江水下游。
 
二、迁陵通往洞庭郡、南郡的路线
 
以上邮路、驰道与简文中的“兵输”、“委输”路线有关,将这些干道与其它支线陆路、水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从关中内史或中原阳陵到洞庭、苍梧郡的交通运输网。一般而言,交通道路多围绕某一交通中心发散开来。里耶秦简所见的索、临沅、迁陵等秦县(邑)就是这样的区域中心城邑。其中,索或临沅的交通区位条件应比迁陵更好。不过,迁陵在简文中出现次数远多于这两县,而且迁陵与以上邮路的关系也很重要,故本文将以迁陵为中心,来探讨里耶秦简牍涉及的交通路线问题。
从简文内容看,迁陵是秦南郡通湘西驿道之终点。此县即里耶古城,位于今湘西里耶镇,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东距自治州首府吉首120多公里,地处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处的山间盆地。此地位于酉水上、中游分界处,是天然的关口;由此向西延伸的间道是沟通沅湘与巴蜀两地的一条捷径,迁陵正好处于此道中间位置,是重要的军事补给站,如简文中记有迁陵向临沅、益阳输出弩臂,可见其军事地位很重要。此外,由迁陵向东南方向,途经沅陵,再溯沅水而上,可至五岭;由此向北,可经酉水上游河谷或澧水上游的间道北至夷水(江)、峡江,以达江陵。上述优越的交通条件使迁陵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是位于湘西这块南楚边地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和关口城邑。
从迁陵通往洞庭郡、南郡的道路中既有陆路,也有水道。
一、陆路
1、里程检所记邮路
简文中有鄢到临沅的里程(如前引),将各里程数相加,可得鄢到临沅的邮路距离为889里。按秦里1600尺,每尺合今23厘米,计每秦里合今368米,则以上里数约合今327公里(即654里),与今宜城到常德的直线距离大致相当。可见秦简牍对路程的记载已达到相当精确的程度。
鄢至临沅的这段邮路,从江汉至沅澧下游的陆路走廊中穿过,其中除销前后这段路程外,其余路段均属当时的干道。原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