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秦洞庭郡略论
最新热门    
 
试探洞庭兵输内史及公文传递之路线

时间:2009-7-24 13:49:40  来源:不详
运河)至竟陵,或绕道江、汉交汇口,再溯汉水至竟陵。这段路线中的“江水”是指长江中游的荆江河道,从古至今都是一条重要水道。由此向西,经峡江,可通巫、巴;由此向东,可连通云梦、洞庭。
以江水及洞庭为限,与简文相关的水路又可分为江南和江北水道。
1、江南水道
①酉水中下游河道
酉水又名酉溪,属沅水中上游“五溪”之一。源出今湖北鹤峰县西北,南流折东,至沅陵县城南注入沅水,全长477公里,是沅水最大的支流。从河川走向看,酉水上游河谷是南北走向,至里耶后,才转而向东。本文讨论的酉水主要指里耶以东的酉水中下游河道。简文中的迁陵公船(名曰“柂”)被竟陵荡阴狼借走,应从迁陵出发,经酉水顺流而下,再经沅水等水道,行至竟陵。
②沅水下游河道
先秦时期,沅水是江汉各族包括三苗、濮、越、巴、楚等向西南迁移的主要通道。据鄂君舟节铭文,战国中晚期,楚国的官商船队已可由沅水溯流而上[5]。战国晚期,庄蹻入滇路线也与沅水下游河道有关。《史》、《汉》、《后汉书》、《华阳国志》等文献均记有庄蹻入滇之事,其路线主要有江水、沅水二说,另有汉水、夷水等说。其中沅水说较符合史实[6](P354),庄蹻入滇当沿沅澧下游陆路走廊南下,再溯沅水向西至沅陵。此后,可横穿酉、乌分水岭,由间道至巴涪水、江水,以“循江上”;也可经沅陵溯沅水而上,向西南夷方向直行。此处若以沅水作“江”,也可说通。石泉先生曾指出,古时沅水可称“江”,并认为《书·王镇恶传》中“这条位于武陵郡、水流很急而又并不深广的‘江水’,应是沅水上游,沅陵以西一段。” [7](P69)
  ③澧水及其支流
据《水经·澧水注》,澧水出武陵充县(今湖南大庸县西)西,东过零阳县(今慈利县)北,有溇水自湖北鹤峰县东南流来会,为澧水北源;又东北经石门(属汉零阳县,陈改曰石门县),有渫水源出县西北合诸水注入;又东过作唐县(后汉置,隋改孱陵,故城在今安乡县北)北,有涔水出西北天门郡界(即今澧县西北之龙洞峪),东南流入;又东至长沙下隽县(在今沅陵县东北,另说在通城县西)西北,东入于江。以上溇、渫、涔诸水都是澧水的支流,其流向大致都为西北――东南走向。从这些水道向西北方向延伸,又可经分水岭间道与夷水相通。
④夷水(清江)
峡江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船只在此通行并不容易。于是夷水(清江)就替代峡江,成为沟通鄂西与巴渝两地的重要水道。战国早期以前,巴人廪君蛮沿夷水向西迁移,至巴渝一带建立了巴国。战国中期,蜀军越过巴国,又可能由此道伐楚。庄蹻入滇也与此道有关,桑秀云、侯绍庄等学者都认为,庄蹻入滇应从今宜都出发,沿清江、唐岩河、乌江、三岔河一线,到安顺一带攻下且兰,再西南渡北盘江以达昆明[8]。可见,夷水(清江)是从楚国腹地通往巴蜀和西南夷地区的一条捷径。
2、江北水道
①汉水
先秦时期,汉水上游中下段的干流和部分支流,如旬河、任河、堵河等都具备通航条件。鄂君启舟节记有这些河段的通航情况:

自鄂市,逾油(淯),上汉,就员(郧),就芸阳。逾汉,就汉;逾夏,入邔。

由上文知,战国中晚期,楚国官商船队可从南阳盆地或汉水中下游“上汉”,经郧关进入汉中[9](P193-211,P212-232),这是沟通楚国江汉腹地和汉中边境的主要水道。
②扬水(荆汉运河)
春秋晚期以前,长江中游荆江河道与汉水之间本无水路相连,江水中的商船要北出鄢、邓,只有沿江入汉,绕道千里而行。此后孙叔敖开凿扬水,才大大便利了江、汉之间的交通。《史记·河渠书》、《史记·循吏列传》集解、《水经·沔水注》均载有此事。从《水经注》看,扬水当在楚灵王立章华台之前就已开凿。楚昭王时,伍子胥率吴师伐楚,又利用和疏浚这一运道,史称“子胥渎”。故战国以后,竟陵与江陵之间始有扬水相通。里耶简中的迁陵公船很可能是经扬水行至竟陵,如此比绕道汉水下游要大大节省时间。
三、鄢以北延伸路线
从迁陵经邮路至南郡鄢县后,再向北延伸,可分北线与西北线两路,分别与关中及中原地区相通。
1、北线
里耶简中有“轵以邮行河内”这枚邮书检,当是秦河内郡的邮书因某种原因流落至迁陵,故知两地之间有交通联系,其中涉及鄢以北通往中原的路线。在前引“诣零阳”文书中,另有“一封诣昆阳邑”,说明迁陵与中原的昆阳邑之间也有邮件传送,其中也涉及鄢以北通往中原的路线。
前文已述鄢以上简文应有缺文,结合其它材料可作如下推断:从鄢――宛(南阳盆地),主要走“南襄隘道”,即由今襄樊沿唐白河谷地北上至南阳的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