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屈原生卒年考证
论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诠
子思作《孝经》说新论
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
始 者 近 情   终 者 近
最新热门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

时间:2009-7-24 13:49:49  来源:不详
记》曾被斥为“伪作”,所以依据所谓“伪作”进行的考证难免有以讹证讹之嫌。现在《礼记》的真实性得以证实,因为郭店楚简与上博楚简中各有《缁衣》一篇,据专家考证《礼记》中的《缁衣》虽与新近出土的楚简《缁衣》有一些文字上的出入,但基本上是一致的⑾,这说明《礼记》中的大多数篇章作于战国时期,是可信的史料。根据以上的证据,《礼记·檀弓》中关于子思家世的记载也是可信的。然而,既便这样,钱穆先生的考证仍有令人疑惑处。钱穆先生根据“子思有兄”这一事实,就认定“子思之生,不能甚前”,实在尚欠合理,亦缺乏说服力。古人成婚较早,得子也相应较早,况且如果伯鱼有两个儿子,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未必很大。子思的出生既便不能太早,未必一定就很晚,况且他是“遗腹子”的说法不见记载。
其次,钱穆先生因受时代的局限(因《中庸》有“车同轨、书同文”等语,人袁枚、叶酉、俞樾疑其晚出,钱穆从之),以为《中庸》系“伪书”,出于“秦世”。由此推断《史记·孔子世家》所载有误,这种主张现在已无法令人信服。《中庸》系子思之作的事实,学者郭沂等进行了详考⑿,就此问题,我们不再赘述。至于“车同轨,书同文”等句,系后来窜入的文字,它们并未改变《中庸》的原貌。既然现在能肯定地说,《中庸》系子思作品。那么,《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子思的记载未必不是事实。钱穆先生因怀疑《中庸》是“伪作”,就推翻与之相关的其他记载,多有不恰当处。
再次,《史记》系较早的个人化历史著作,错误之处当是难免,但未必处处是错。伯鱼的生卒有《史记·孔子世家》以外(如《论语》)的确证,这说明司马迁的记载是有所依凭的,并非空穴来风。司马迁曾游访过鲁国故都,亲自“观孔子之遗风”(《史记·太史公自序》),我们有理由相信《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子思的情况是可靠的。而《孟子》一书重在阐述孟子的思想,对子思的论说多为其思想观点服务,并不讲求事件的实证性。钱穆先生怀疑《史记》记载的可靠性,却以《孟子》的记载为其佐证之一,亦失恰当。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如何理解子思曾“为鲁缪(穆)公师”(《汉书·艺文志》)这件事。钱穆先生之所以认定子思是遗腹子,且享年八十有二,原因如前所述,因为依《六国年表》所载,鲁穆公元年为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依钱穆先生所考,鲁穆公元年为周威烈王十一年(公元前415年),鲁穆公元年距孔子去世有七十二(依《六国年表》)或六十四(依钱穆所考)年。如果子思享年诚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年六十二”,那么钱穆先生认为子思“无缘值鲁缪”。为了证实子思“为鲁缪(穆)公师”这件事,只好将子思视作遗腹子,且将其寿命延长为八十二岁,只有这样,在鲁穆公在位的前几年,子思可为其师。
子思曾“为缪(穆)公师”这件事,在《孟子》与《礼记》中有记载。《孟子·万章下》说:“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礼记·檀弓下》记有:“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为君反服,古与?”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篇《鲁穆公问子思》,其形制与《缁衣》不同,有学者认为系子思后学所作。以上这些传世史料和出土佚集都证明,《汉书·艺文志》所载子思“为缪(穆)公师”确有其事,这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钱穆先生把考证的视角固定化了,对子思“为缪(穆)公师”这一事实的理解,犯了一个时间上的错误。我们认为子思确系鲁穆公师,但是在穆公为太子时,而不是穆公元年以后。我们的证据是:第一,楚简佚文《鲁穆公问子思》是公元前300年以前写成的,是关于子思与鲁穆公问答作品中的一篇⒀,为子思后人及门人所传。孟子肯定能看到《鲁穆公问子思》诸篇,并且引用了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孟子》一书中数次出现子思与鲁穆公对话的篇章。第二,从郭店出土的竹简形制上看,“《鲁穆公问子思》与《穷达以时》简两端皆修削成梯形,简长二十六点四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为九点四---九点六厘米。”⒁ 这种形制与可以确认为子思作品的《缁衣》和《五行》有所区别,“《缁衣》、《五行》两篇简两端均修削成梯形,简长三十二点五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为十二点八---十三厘米。”⒂ 形制不同,自然也说明这些竹简,分属不同的集类。第三,《鲁穆公问子思》的内容是关于子思“恒称其君之恶”的记载,这一点由《孟子·万章下》为证。依照《论语》成书的过程,《论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