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
子思作《孝经》说新论
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
始 者 近 情   终 者 近
最新热门    
 
论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诠释

时间:2009-7-24 13:49:51  来源:不详
1995年,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一批竹简,内容除《老子》、《太一生水》两篇外,其余均为为先儒家文献。李学勤先生最先指出,该墓所出《五行》、《缁衣》、《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等篇是久佚的《子思子》①,是子思子学派的作品,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墓葬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前300年左右),竹简的年代当更早于此。这批儒书中有关心性问题的论述,是子思撰作《中庸》的前期材料,有赖于此,我们得以重构子思学派的礼学思想体系。

一、 性与天道 
  《论语·公冶长》云:“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段著名的文字,曾被《史记·孔子世家》、《汉书·眭宏夏侯胜传赞》、《汉书·外戚传》师古注、《后汉书·桓谭传》等引用,影响相当之大。 

  性与天道,孔子为何罕所言及?后世学者颇多推测。《史记·天官书》云:“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至天道、命,不传;传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虽言不著。”《正义》云:“待,须也。言天道性命,忽有志事,可传授之则传,其大指微妙,自在天性,不须深告语也。”认为天道性命,“大指微妙,自在天性”,所以不传;也有可能是传而不告。《天官书》此语,使孔子罕言性与天道的问题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后汉书·桓谭传》注引郑玄《论语注》:“性谓人受血气以生,有贤愚吉凶。天道,七政变动之占也。”钱大昕承郑氏之说,认为“古书言天道者,皆主吉凶祸福而言”,②故圣人难言之。但程树德批评郑氏之说:“郑氏兼学谶纬,其以吉凶祸福解天道,亦为风气所囿。”③程说甚是,故钱说也不可从。 
  皇侃引太史叔云:“六籍即有性与天道,但垂于世者可踪,故千载之下,可得而闻也。至于口说言吐,性与天道,蕴藉之深,止乎身者难继,故不可得而闻也。”④顾炎武踵其说:“夫子教人,文行忠信,而性与天道在其中矣,故曰不可得而闻。”“夫子之文章,莫大乎《春秋》。《春秋》之义,尊天王,攘戎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故胡氏以《春秋》为圣人性命之文。”⑤若如其说,则孔子的“礼”也一以贯之于六籍及文行忠信之中,子贡为何没有“不可得闻”之叹?可见其说不可从。 
  又,太史叔明以子贡之言乃是“夫子死后,七十子之徒,追思曩日圣师平日之德音难可复值”,⑥此说不为无理,耐人寻味。所谓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当是孔门后学颇喜讨论性与天道,子贡乃追思孔子生平言论,发觉夫子罕有言及,故发此议论。作为七十子之一的子思,最早在《中庸》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著名的心性论命题。检阅文献,孟子、荀子以及大小戴《礼记》,无不谈性与天道,当是子思影响之所及。性与天道又恰恰是郭店楚简最重要的话题。《性自命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所表述的思想与《中庸》所论完全相同。可见性与天道,是子思学最先派着力开拓的思想领域。

  大凡政治家在提出其社会学说时,为使其学说具有最强的针对性,往往着意寻求人类最普遍的特点,孔子所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⑦,此之谓也。孔子将“礼”作为最切近于人类的社会普遍之道,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⑧循而勿失。孔子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原则,但是,他没能系统地回答“为什么人必须遵循于礼”的问题,换言之,孔子并没有建立起礼的理论体系。

  孔子殁后,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探索,是从研究治世之道开始的。它们认识到,治必由道,“[不]由其道,虽尧求之弗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