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
子思作《孝经》说新论
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
始 者 近 情   终 者 近
最新热门    
 
论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诠释

时间:2009-7-24 13:49:51  来源:不详
得也”。① 

  “苟不从其由,不反其本,虽强之弗内矣。上不以其道,民之从之也难”。②“凡动,必顺民心,民心有恒。”③认为礼的基本内涵是人性,是最近于人的“道”。《尊德义》云: 
  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也。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焉,人道为近
  尽管当时戎狄交侵,世事纷乱,子思学派并没有将人的血统、地域或种族的特征,而是将人性作为其治世之道的基础,认为要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就必须顺应人性。在子思学派看来,所谓人性,是与水、马、土地等所具有的特性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最普遍的特征,“四海之内,其性一也”。④ 

  因此,对人性的把握,可以推己及人;又由于能把握普遍的人性,就可以上推命与天道,而知所当行之人道,所以说“□者出所以知己,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⑤ “知己而后知人,知人而后知礼,知礼而后知行”。⑥ 

  子思学派将人性作为治道的基础和主体,提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的理路,⑦ 认为孔子的礼治思想发端于人情,“礼因人情而为之”。⑧情是性的外显,情与性相为表里,道始于情就是始于性。所谓人性,是指喜怒哀乐之情,《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所云“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即是。 
  子思学派高扬人性,是对周公、孔子以来,周代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武王克商、殷周革命之后,周公鉴于纣王失德亡国的教训,提出“明德慎罚”⑨ 的口号,要求统治者“无于水监,当于民监”,⑩,奠定了人本主义的基础。孔子深化了周公的思想,倡行“仁”的学说,提出“仁者,人也”,⑾ “仁者,爱人”。⑿ 的论题。而要爱人、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人性。《尊德义》说“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可导”的是人性,“不可强”的也正是人性。人情有天然合理的因素,只要是真实之情,就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性自命出》云: 

  凡人情为可悦也。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不以其情,虽贵不难。苟有其情,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 
  关于这段文字,陈来先生解释为:“一个治民者,如果与人民有感情上的沟通,虽有过失,人民也不会嫌恶他。他对人民有情,即使他没有做事,人民也相信他。”陈先生没有解释“不以其情,虽贵不难”一句,又将“过”解释为“过错”,认为此文主旨是“强调治民者内在情性的修养”。⒀细绎文意,我们得不出陈来先生的结论。我们认为,此文乃是针对普遍的人性而言,而并非仅仅是治民者。文中的“过”应解释为“过犹不及”之过,是过度之意。大凡人情总是可以令人接受的,所以说“凡人情为可悦也”;悲喜好恶之情,只要真实,即使过度,也不会令人厌恶,所以说“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伪作之情,即使其表演的难度再大,也无足称道,故“不以其情,虽难不贵”;只要有真情,即使尚未行动,人们也会相信。《性自命出》说“(道)始者近情”、“礼作于情”,离开情就无所谓道,无所谓礼。子思学派对人性的重视,于此可见一斑。 
  平心而论,孔子也曾提及性或天道。关于性,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习相远”,① 在回答鲁哀公“君子何貴乎天道”之问时,孔子说:“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② 

  天笼照大地,哺育万物,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它昼夜交替,寒往暑来,具有不可逆转的力量。是为孔子的天道观。子思学派从两个方面对孔子的天道观作发展:其一,认为天不仅是宇宙的主宰,而且是万物之“道”的渊源。“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③“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义也。行之而时,德也。”④ 

  天道无所不在,天道形诸于地,即为地道;形诸于水,即为水道;形诸于马即为马道;形诸于人,即为人道。因此,人性得自天命,人性即是天性。其二,是将性与天道相打通,不仅说明了人性的来源,而且为人性说取得了形而上的依据,尽管其中少有玄学的成分,但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恰恰是孔子思想所未曾涉及之处。 

  在获得上述认识之后,我们再读大小戴《礼记》,发现有关性与天道的论述甚多,如《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大戴礼记·礼三本》云:“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礼记·祭义》云:“是故君子合诸天道。”《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云:“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