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屈原生卒年考证
论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诠
子思作《孝经》说新论
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
始 者 近 情   终 者 近
最新热门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

时间:2009-7-24 13:49:49  来源:不详
》系“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汉书·艺文志》)可见先秦时代,弟子有记载其师与“时人”“应答”之言的传统,《鲁穆公问子思》也是其弟子或后人记录的子思语录的一部分。大凡弟子记载的其师言行,在其师去世后会汇编成册,这点正好印证了郭店出土的《鲁穆公问子思》一篇与《缁衣》形制为何不同的一个原因。第四,既然《鲁穆公问子思》系子思弟子或后人编篡而成,他们在追述子思与鲁太子显(鲁穆公名显,见《史记·鲁周公世家》)之间的对话时,子思已去世,而太子显已为鲁公。所以自然地将两人的对话分列为“鲁穆公”与“子思”间的对话,这正如我们时常见到的情况一样,是由于时间的流逝而造成的回忆过往情形的一种惯常手法。“追述”的记载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当时的对话内容,未必引用原话,亦未必用当事人当初的身份来指涉。《孔丛子》为了抬高子思的身份,杜撰出孟子拜见子思的一幕:“孟子车尚幼,请见子思。子思见之,甚悦其志,命子上(子思之子)侍坐焉,礼敬子车甚崇。”(《孔丛子·杂训第六》)这也说明古人著书时为了抬高追述对象的身份,会有意识地变更追述之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追述对象的身份等。将子思与鲁太子显的对话记述为“鲁穆公问子思”,部分地也出于这种目的。至于《孟子·告子下》和《孟子·万章下》中的记载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春秋以来,夹在齐楚之间的鲁国,倍受强国侵挠,至战国时这种情况越发严重,但这并不是鲁穆公时代的特殊现象。显既然以后能为鲁公,其作太子时势力也当然可观,自然有一些门人,子思是其中之一。因子思为孔子后人,又有学问,故尊其为师。钱穆先生把子思与鲁穆公间的关系固定化了,自然只好将子思卒年与鲁穆公继位的前几年进行时间上的交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子思曾为“鲁缪(穆)公师”。
至于上述其他学者所说的子思与孟子为“同时人”且“过从甚密”的说法,实在经不起推敲。既使孟子的生卒亦有可疑之处,但他不可能见到子思,理由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孟子》一书,从未讲起孟子从游于子思一事,且孟子讲起其就学一事时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可见孟子的老师“未必是很有名望的人”⒃,据杨伯峻先生推断,子思之子子上“也未必能做孟子的老师”⒄。《史记·孟荀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这也是事实,所以他们为“同时人”且过“过从甚密”的说法是欠妥的。
 
总之,我们在分析钱穆先生与其他学者关于子思生卒的考证后,得出以下结论:我们认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子思生平是可信的,他是仲尼之孙,享年六十有二。钱穆先生的考证主要依据子思“为缪(穆)公师”展开,却也因此犯了判别时间方面的错误。而其他学者的说法更不足信。孔子在世时,子思可能已是幼童,他死于公元前五世纪后二十几年,此时,鲁太子显已二十至三十几岁,显尊礼子思之事发生在子思的晚年,至于子思与孟子是“同时人”的看法则不可能成立。
 

参考文献:

(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P172,中华书局,1985年。当代学者李学勤等认同此种说法,详见《中国哲学》第二十辑,P14。

(2)(3)彭林《郭店楚简与<礼记>的年代》,《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P54。

(4)(12)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P434,上海教育出版社,同见廖名春《荆门郭店与先秦儒学》,《中国哲学》第二十辑,P60。

(5)(6)(7)(8)(9)(10)钱穆《先秦诸子系年》,P173。

(11)周桂钿《郭店楚简<缁衣>校读札记》,《中国哲学》第二十辑,P204—220。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