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时间:2009-7-24 13:49:59  来源:不详
实验”证明实际的空间类型同理论预期不符。但是这种评论并不能全盘否定克氏理论的学术价值,它们只是指出了这样的事实——理论模式与实际情况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能
————————————
①  [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著,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12页。
②  本刊编辑部:《“海外史学理论及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座谈会纪要》,《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构成推翻理论模式的论据。普里戈金的失误不在于指出克氏理论与实际不符,而是他将原因归结为克氏缺乏历史意识。事实正好相反,克里斯塔勒在提出城镇分布的等级原理时,明确指出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思考。只不过,历史研究不是克氏著作的重点,而且克氏对历史学的探讨持审慎态度,认为城镇发展的规则或序列本身所包含的原理不能够仅仅通过历史研究来发现,一事实也表明“仅用历史的方法并没有能获得有效的经济学规律”。不过,在讨论中心地的起源时,克氏注意到了历史上的集市和小镇。在解释现实与“理想图式”的偏差时,克氏不仅从经济学角度。而且也从历史、地貌、民族、军事多种角度予以诠释。他特别指出在检验中心地理论的过程中,“历史的方法从两个方面看都是不容忽视的,不仅在特殊考察中具有专题性特点,在一般调查中,历史法首先使我们理解到某一体系的经济概念以及通常是与该城市同时形成的具体的经济体系”。①当然,中心地理论不是十全十美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在于:当克里斯塔勒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推演出中心地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德国南部(慕尼黑、纽伦堡、斯图加特、斯特拉斯堡、法兰克福)进行论证时,明显有削足适履之嫌。正如克氏著作的英译本前言所说,作者“为使南部德国的一些地区与理论方案相吻合,进行了太多的合理化解释工作以及任意的决定,这样,那些解释就多少令人不那么满意了”②。这并不妨碍中心地理论成为现代地理学的四大基石之一。当然,我们对克氏理论存在误解。如有人认为,克氏在建构中心地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的假
————————————————
①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第6—9、174—175、185—186、317—319、322页。
②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英译本前言”,第2页。
 
设,从而使模式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应该说,这不是克氏的失误,而是其建构理论模式之必须。因为离开了若干假设和前提,任何理论模式将丧失解释效力而没有意义。另有人批评克氏忽视了社会政治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构成特点以及人们消费倾向等因素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实际上克氏对这些因素均有深入思考,他提出的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聚落结构的综合理论,涵盖政治、社会、经济、地理等多种因素。至于人们抨击最多的六边形结构单元,笔者认为它不是克氏理论的缺陷,而是一种理论创新。因为克氏是从理论上推演出而非从现实生活中归纳出这一具有最佳经济效益的经济地理单元,这是最合理的人类社会的聚落结构,层叠相加的六边形结构还给人以审美愉悦。诚如一位自然科学史家所指出的,克氏“六边形结构是一种理想化数学模式。鉴于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界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笔者则认为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局限性不仅并非其致命弱点,而且正是由于他把理想化模式引进地理学领域而开创了数量地理学这一重要学科。即令确实存在这样的局限性,克里斯塔勒的学说依然推动了对人类聚落类型和分级的研究进程,启迪后来的学者去研究许多特定的区域并建立一些新的更完备的理论。”①这一评价是至为允当的。
 
 
————————————————————
①  张大卫:《代序:克里斯塔勒与中心地理论》,载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
 
那么,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建基于该理论的施坚雅模式的真正局限性何在?如上所述,六边形结构不仅不是克氏、施氏的致命伤,而且有其方法论的创新意义。尽管普里戈金批评克氏完全忽略历史失之偏颇,尽管克氏本人对历史方法有所顾及,但是历史研究的薄弱仍是克氏理论的最大缺陷。如果克氏能将对德国南部中心地的研究由现实层面转向历史层面,将现实与历史贯通起来,那么中心地理论将获得来自历史学的更有力的支撑。因为经济地理单元的空间分布、中心地的结构及等级、同一组织系统中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和种类等等,在历史上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换言之,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体系(数量、规模和分布),中心商品的范围,生产成本与技术进步,人口密度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