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最新热门    
 
汉代中国经济、社会和国家权力

时间:2009-7-24 13:50:01  来源:不详
97-174页。

 

换言之,新建立的汉朝廷,否定了遗留下来的地主(战国时期残存的封建地主)与新的地方豪强的官位和特权,这一方面也许是成功的;但是,在根除他们日益扩增的土地时,却不太成功。也就是说,汉初的地主阶级,恐怕比许氏所认知的要强大许多。前述儒家学者董仲舒、晁错等人的论述,都可以支持这个观点,并不像杰克·杜尔所宣称的缺乏代表性。这一点也证实了我所修正的估计,即直到武帝在位时期,地主占田的比例,要比许氏所估计的大得多,这也解释了(之前讨论到的)武帝想控制各地方土地既得利益者的企图为什么会失败。因此,在汉代帝国结构的背后,也许存在着一个比魏特夫学派所意识到的更加强大、也更加广泛的“私人利益”。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观点,用以检视汉朝廷不断在改变的政策和措施。汉代初期,朝廷内部和各地方领裇,都对已垮台的秦朝政权过度干预的政策怀有强烈的反动。汉初的朝廷,因为偏好道家“无为”的指导,算是实事求是地承认了官僚政府行动的局限性。汉政权并没有费力去激烈改变、拆卸秦朝“法家”的行政系统一一其帝国的外貌依然维持着。在经济政策方面,自由放任的态度十分流行,在地方上尤其如此。这使经济得以从反秦起义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是,秦朝以前的封建结构所遗留下来的社会、经济非正义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并且在秦汉鼎革之际残酷的土地争夺中,更深一层地恶化了。①

    文帝(公元前179—157年)和景帝(公元前156—141年)在位期间,朝廷曾试图温和地介入经济,但那些政策却制造了更多的问题。田租的减免,仅仅使地主受惠。而向富商和地主卖官鬻爵,对于汉初曾力废商贾、地主的政治地位和特权的朝廷来说,则是一种妥协。②武帝的改革,实际上是由某些成为政府官员的成功商人和工业家主持的。③虽然,改革使“商贾”破败,使商业成为政治上不受欢迎的职业,但事实上却迫使许多富人投资于田地,成为地主,因而更加剧了土地侵夺的问题。帝国官僚系统在表面上的权力增强了,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做官成了理想、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手段。尽管,这样似乎是夸大了政府的权力和影响力,却也使得行政官僚系统在处理所谓“私人利益”时,其一致性受到损害,其效能亦大打折扣。④西汉中期之后,著名的“儒家化”过程的结果,也与之相似。⑤通过儒家教育和文官系统,朝廷所征召的,实际上是负担得起教育的有钱人,和地方上控制着“荐举”制度的有势者,于是有钱有势者在政府官员中的人数大为增长。⑥正如前面讨论颖川地区的情况时所指出的,儒家思想在此只不过成为虚饰的外表,在朝廷的眼中,它使地方势力的结盟比较正派,比较可以接受罢了。哀帝在位时期(公元前6—1年),儒家的改革者再一次警觉到,土地侵占的危机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⑦

许氏书中所描绘的中国汉代地主的情况,却相当不同:(1)由于许氏相信,汉初朝廷在根绝之前残存下来的封建地主方面相当成功,他便假设从汉代初年至武帝统治时期,只有弱小的地主阶级存在。(2)这样的情况,使得武帝之破坏地主阶级,并没收大多数中家以上地主的土地,有了可能性。(3)武帝统治之后,一个新的地主阶级逐渐产生,但是“直到哀帝统治之前(公元前6—1年),土地的集中并没有形成社会的危机”(54-55页)。(4)由于弱小的地主阶级任由朝廷的摆布,所以许氏认为新地主阶级的成员,主要是与政府有联系的团体,即“外戚、宦官、宠臣、高官、皇子、公主、以及这些人的亲戚和后代,以及一般的官僚成员”(43-45页)。(5)由于这些成员依附于朝廷政府,因此新地主阶级的发展,是随着汉朝廷权力的扩张而同时进行的。许氏从而总结:汉朝廷对于地主阶级和佃农的控制,一直到东汉末期才崩溃(54-56页)。(6)即便如此,许氏看到了大型的半自治的田庄的兴起,而其中的“佃农完全受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