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
论毛泽东的史学理论贡献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
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
中苏条约与苏联在远东的
浅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
杨昌济德性伦理观及对青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
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和
彩图说明──★图14  毛
最新热门    
 
毛泽东的历史观论纲

时间:2009-7-24 13:50:17  来源:不详
    毛泽东是娴熟中国历史的政治家,他不但自小喜读史书,至老尤笃,而且多次以领袖的高瞻远瞩,号召大家多读史书。根据现有资料,至迟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他便把学习历史与学习马列主义相提并论。他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毛泽东选集》第533页,以下简称《毛选》)。1941年,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号召大家:“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1942年2月1日,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确宣布:“现在我们党的中央做了决定,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建国以后,毛泽东又多次重提学习历史的事。1958年1月21日,在南宁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他面对着几百名党的高级干部,倡议“全党都要学点历史和法学”,并把学习历史提到了党的干部的工作方法的层面上。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时刻,回顾和学习毛泽东的历史观,很有现实意义。 

  

史学目的论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换句话说,历史的社会功能是什么?这是每个学习历史的人必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每个史学工作者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毛泽东的回答,是在1956年8月24日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说的:“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1964年9月27日,他在一份批示中更明确地说:“古为今用。”毛泽东对史学目的的这一高度概括,表达了史学的价值取向。价值的实质是客体功能与主体需要的吻合,吻合的程度愈大,其价值愈大。毛泽东认为,主体(今天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对历史这一客体的需要,是改革现实和创造更美好的将来。换句话说,改革现实,需要了解国情,符合国情,而国情正是历史的积淀;改革现实,还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增长智慧,接受优秀传统,发扬历史积累下来的高尚精神。概括地说,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历史经验变为现实财富,史学的最大社会价值就体现在这里。因而,毛泽东又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毛选》第533页) 

  从史学的这一目的出发,毛泽东提出历史学习和研究都应贴近现实。毛泽东本人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从来就是把这些历史知识作为观察和分析现实的工具,作为改革现实的借鉴。1912年春,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写的第一篇历史论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中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是“利国福民”之“大政策”,然而犹欲徙木立信,令人“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这时他才十九岁,还没有接触历史唯物主义,因而他的分析未必准确,但同时又说明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养成了把对历史的分析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联系起来的思路。踏上革命征途以后,他这种思路更为明晰,更为强烈。他对《甲申三百年祭》的高度评价便是这种思路的反映。郭沫若的这篇文章在1944年3月的重庆《新华日报》连载后,只过了一个多月,毛泽东在党的高级干部会上就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这年11月21日,毛泽东又致信郭沫若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