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
论毛泽东的史学理论贡献
毛泽东的历史观论纲
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
浅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
杨昌济德性伦理观及对青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
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和
彩图说明──★图14  毛
彩图说明──★图7  毛
最新热门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关系的恶化

时间:2009-7-24 13:45:38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1956年到1959年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决定性阶段。在这四年中,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因素很多,其中双方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矛盾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正是这四年中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矛盾从对斯大林的不同评价开始发展到对双方政策路线的根本分歧。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两人的特殊地位使两位领导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和扩大了中苏两国间的分歧和矛盾,造成了中苏关系裂痕的加深。本文试就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关系恶化对中苏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赫鲁晓夫  毛泽东  中苏关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以后迅速和苏联建立紧密的同盟关系,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极大的改变当时世界力量的对比。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中苏之间的合作关系是良好的,这种友好关系也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然而从五十年代末起这种友好关系急转直下,在短短几年内就走向彻底破裂,由盟友转变为剑拔弩张,怒目而视的敌人。这种双边关系的急速恶化不仅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害,也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成这种剧烈的变化的矛盾是有其内在的积累过程,其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因素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而双方领导人个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在国内则较少被提及。然而事实上“中苏关系复杂化的原因之外,还鲜地反映出苏联和中国领导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情况:当领袖的个人喜好、兴趣和行为举止在两国的政权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候,政治心理因素应该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程度,不比地缘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1] 本文主要探讨作为当时两国,两党领导人的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在中苏关系恶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一、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各种因素

  国内一般认为中苏关系恶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伤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自尊心。显然苏共的大国大党主义的确是中苏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但问题是苏共的大国、大党主义最严重的时候是斯大林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而赫鲁晓夫时期苏共的表现要温和的多,然而中苏关系却是在赫鲁晓夫时代破裂的。这说明苏共的大国大党主义固然是造成中苏关系恶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对于意识形态因素在中苏关系恶化中其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很明显在当时中苏两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两国最高领导人对各自国家意识形态和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双方最高领导人对对方意识形态的态度也会直接决定整个国家的态度。事实上在中苏关系破裂后双方在实际行为中并没有坚持按自己在争论中的观点行事:苏联从没有拘泥于“和平过渡”,中国也逐渐缓和了包括美国,南斯拉夫在内国家的关系,事实证明毛泽东在意识形态上的政策并不是僵硬的。正如邓小平后来评论中苏论战时所说的:“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过许多空话。”[2] 可见意识形态因素不能完全解释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

  历史因素和领土争端和边界冲突也是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一个因素,但如果以此解释中苏关系的恶化显然是带有后见之明的色彩。历史因素和领土问题早在中苏结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在中苏友好的时候显然被放在了一边,只有当当双方关系严重恶化后才被重新提出来成为加深破裂的催化剂。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关系上也受历史因素和领土问题的影响,但至今为止并没有造成像中苏长期对峙那样的严重局面。事实上是在中苏关系破裂以后我国才反复强调沙俄侵华的历史用来以古谕今;另一方面中国也从没有真的向苏联提出过领土要求[3]。中苏双方实际有争议的领土面积其实是很小,如果真的认为双方关系为这些面积很小的土地而破裂乃至最后剑拔弩张,那是匪夷所思的。事实上领土争端和边界冲突与其说是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而不如说是结果。

  因此要探索中苏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我们不得不对当时处于两国权力核心的两国领导人进行研究,因为在当时领导人的意志决定着党和国际的命运,因而也决定了中苏关系的最终走向。

  二、赫鲁晓夫的经历和性格

  尼基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