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
论毛泽东的史学理论贡献
毛泽东的历史观论纲
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
浅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
杨昌济德性伦理观及对青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
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和
彩图说明──★图14  毛
彩图说明──★图7  毛
最新热门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关系的恶化

时间:2009-7-24 13:45:38  来源:不详
>  按传统说法毛泽东对苏共二十大的评价是“揭了盖子,捅了漏子”,然而事实上毛泽东是非常不满的。1957年毛泽东在省自治区党委会议上评论到“我看这些人不讲马克思列宁主义,对问题不作分析,也缺乏革命道德”,“对苏共二十大,我们党内绝大多数干部是不满的,认为整斯大林整的太过了”。[11] 毛泽东同时又谈到“苏共二十大的台风一刮,中国也有一些蚂蚁出洞。这是党内的动摇分子,一有机会他们就要动摇。他们听了把斯大林一棍子打死,舒服的很,就摇过去喊万岁,说赫鲁晓夫一切都对,老子从前就是这个主张……墙上一兜草,风吹两边倒。摇过来不是本心,摇过去才是本心。”[12] 对国内持和赫鲁晓夫相同观点的人毛泽东已是如此评价,对赫鲁晓夫本人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后来在中苏论战中毛泽东说了心里话,《一评》中说:“我们历来认为,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对于当代国际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提出的许多观点,是错误的,是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特别是借口所谓“反对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和通过所谓‘议会道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更是极其重大的原则错误。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对于斯大林的批判,无论在原则上,在方法上,都是错误的。”[13]《二评》中说:“中国共产党一向认为,赫鲁晓夫同志利用所谓“反对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是完全错误的,是别有用心的”,“人们如果把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活着的时候讲的话,同他在斯大林逝世以后讲的话对照一下,就会看到,他对斯大林的评价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在斯大林领导时期也曾参与党和国家的领导的赫鲁晓夫,现在这样捶胸拍案、声嘶力竭地咒骂斯大林,究竟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上呢?”[14] 事实上这才是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对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真实评价。可以说苏共二十是毛泽东对赫鲁晓夫态度的转折点,在这以前毛泽东把赫鲁晓夫看作比斯大林对待中国更友好平等的苏联领导人,在二十大之后毛泽东把赫鲁晓夫看作是一个道德上有缺陷的小人,对赫鲁晓夫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反感和厌恶,由此认为赫鲁晓夫的提议都是怀有恶意,动机不良,这对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之所以会对赫鲁晓夫的态度产生这种变化有以下几种因素:

  1、毛泽东没有像赫鲁晓夫那样亲身经历过斯大林时代。虽然斯大林对中国革命和中共都有过不正确的干预,但这毕竟和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那种“当一个人去上班的时候,常常不知道他能不能回来,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儿女”[15]和几百万人被处决监禁的经历不可同日而语。客观经历上的不同自然会造成主观上认识上的不同,一般来说,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亲身经历者对同一件事的认识很难相同。所以毛泽东一直无法理解赫鲁晓夫和苏共为什么不能一分为二的对待斯大林,结果是只能从赫鲁晓夫的个人品质上去找答案。

  2、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在中国传统道德看来赫鲁晓夫是由斯大林斯大林一手提拔起来的,而赫鲁晓夫在斯大林生前也一直是歌颂支持斯大林的,因此就不应该在斯大林死后激烈的反对斯大林。毛泽东按照自己的经历认为即使斯大林真的有如此严重的错误,赫鲁晓夫也应该像自己和“左”倾分子做斗争那样在斯大林还活着的时候就站出来,不应该等斯大林死了才来批判一个死人。当时中国其他领导人也普遍难以理解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为什么人都死了,还要这样丑化他呢?”(邓小平语)[16]。毛泽东对赫鲁晓夫这种和死人过不去的做法极为不满,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3、毛泽东对于自身问题的考虑。毛泽东对于身后被人议论特别厌恶,担心在自己身后也发生类似苏联的事情。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揭发出田家英曾经说在离开毛泽东时要向毛泽东提三条意见,其二就是毛泽东“不要百年之后有人议论”[17]。可见1959年前毛泽东就有意防范出现中国的赫鲁晓夫,而他对赫鲁晓夫的厌恶态度本身就是防范的表现之一。

  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这种看法在当时也是大多数中国领导人的共识,因此毛泽东进一步没有根据的认为赫鲁晓夫的做法在苏联也是不得人心的,赫鲁晓夫的地位不稳固。这种主观判断造成了毛泽东在后来处理中苏关系时毫不妥协的态度。

  四、走向分裂

  在苏共二十大后很快爆发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赫鲁晓夫在处理这两个事件特别是匈牙利事件时犹豫不定,忽左忽右,一度准备放弃匈牙利,引起了毛泽东的强烈不满,更让毛泽东确信赫鲁晓夫不具备担当社会主义阵营领袖的能力,而是靠不光彩的手段才获取现在的地位。在1957年4月,中国用最隆重的规格接待了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