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
论毛泽东的史学理论贡献
毛泽东的历史观论纲
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
浅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
杨昌济德性伦理观及对青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
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和
彩图说明──★图14  毛
彩图说明──★图7  毛
最新热门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关系的恶化

时间:2009-7-24 13:45:38  来源:不详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两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下,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矛盾对两国,两党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不同的经历和性格造成了两人间沟通交流的困难,使两人都无法正确理解对方发出的信息,同时也激发两人性格间的冲突,而这种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矛盾又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影响和决定了两国关系的走向。赫鲁晓夫起之微寒,只受过很少的教育,思维简单,性格冲动,缺乏深思熟虑。而毛泽东则是自学成才,学贯古今,少有大志,并颇为以此自负。早年的经历使毛泽东富于反抗精神,藐视权威,用毛泽东自己的话就是“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36]。从经历上看,赫鲁晓夫并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成为领导人,只是在机遇巧合才使他从一个普通干部被逐步提拔为最高领导人,这使他缺乏大国领袖应有的素质。在斯大林时代末期,虽然赫鲁晓夫已经认识到斯大林的问题,但进入苏联领导层核心后却如履薄冰,依然是斯大林取乐的对象,不得不依靠伪装成“脑袋是空的”(斯大林语)[37]来保全自己。长期的压抑的结果使赫鲁晓夫在成为最高领导人后对外界反应敏感、喜好虚荣、性情急躁、仓促行事、急于求成和易于激动。而毛泽东正相反,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长期担任党的最高领导者,在历次党内斗争中最后总是证明真理在毛泽东的一边,而激烈斗争的结果是使毛泽东树立了在党内无可置疑的最高权威。这也造成了毛泽东在建国后过于自信,缺乏容人之量,难以听取别人意见和解释,所以一旦形成了对赫鲁晓夫的偏见就难以改变,以至于最后认为赫鲁晓夫“对中国极为恐慌,恐慌之至”,“一怕帝国主义,二怕中国的共产主义”[38]。同时毛泽东在性格上也是一个很易于激动和情绪化的人,在处理中苏关系中毛泽东往往依靠自己的经验和主观臆断而不是客观分析。而赫鲁晓夫也缺乏化解矛盾的能力,只能同样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结果加深双方的矛盾。如果当时毛泽东和赫鲁晓夫都能少些偏见,多一些宽容,中苏关系也许就不会恶化到后来的地步。

 


参考文献:

[1] Vladislav Zubok ,Constantine Pleshakov,Inside the Kremlin ‘s ColdWar :From Stalin to Khrushchev(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p.231:“ПереговорыН。С。ХрушевасМаоЦзэдуном31июля‐3августа1958г。и2октября1959г。”,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2001,№1,100-128. 转引之戴超武:《1959年10月中苏会谈:背景、过程和意义》,《中共党史资料》2003年第1期。
[2]邓小平:《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1页。
[3] 1964年7月毛泽东在和外宾的谈话中谈到过中苏领土问题,但毛泽东指出:中国现在是“采取攻势,说些空话”,使赫鲁晓夫“紧张一下”,“其目的是达到一个合理的边界状态、边界条约”。(参见《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在边界谈判中中国也没有要求收回割让给沙俄的土地。
[4] (苏)费·布尔拉茨基:《领袖和谋士》(徐锦栋译),东方出版社,1992年,第64页。
[5] (苏)费·布尔拉茨基:《领袖和谋士》(徐锦栋译),东方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6] 《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74页。
[7] (苏)费·布尔拉茨基:《领袖和谋士》(徐锦栋译),东方出版社,1992年,第72页。
[8] (英)尼尔·阿彻森(Neal ·Ascherson):《赫鲁晓夫:残缺的个性》, 原载于《伦敦书评》2003年8月21日号。
[9] 《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499页。
[10] 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
[11] 毛泽东:《在省自治区党委会议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34页。
[12] 同上书,第334页。
[13] 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苏共领导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人民日报,一九六三年九月六日。
[14] 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人民日报,一九六三年九月十三日。
[15] (苏)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转引自《赫鲁晓夫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82页。
[16] 李越然:《中苏外交亲历记—首席俄语翻译的历史见证》,世界知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