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
论毛泽东的史学理论贡献
毛泽东的历史观论纲
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
浅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
杨昌济德性伦理观及对青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
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和
彩图说明──★图14  毛
彩图说明──★图7  毛
最新热门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关系的恶化

时间:2009-7-24 13:45:38  来源:不详
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出身于俄国库尔斯克省卡利诺夫小村一个农民家庭,他读完小学后,因家境贫寒而给人放牛。15岁时他到一家德国人开办的工厂当钳工学徒,后来又到一个属于国人的煤矿里做工。多年以后成为苏联领导人后赫鲁晓夫回忆到:“你们想知道我是谁么?我刚会走路的时候就开始从事劳动。15岁以前。我放过牛犊,放羊,后来又给地主放牛”,“如果说高而基上的是‘人间大学’,那么我是在矿山的‘大学’受教育的。这是为工人创办的一所‘大学’,是饥寒交迫的俄国人的‘大学’。”[4] 赫鲁晓夫天生是个很聪明的人,虽然只受过很少的教育,但成为了顿巴斯的一名出色钳工。虽然赫鲁晓夫有不错的收入,但他对资本家对工人的态度十分气愤。当时的赫鲁晓夫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成为一个积极的革命者。当革命的消息从彼得格勒传来时,赫鲁晓夫回忆到“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支配者我,使我有又想哭,又想笑,充满一种必胜的信心,即使警察站在这里也无所谓”[5]。十月革命后,赫鲁晓夫率领革命的矿工加入了顿涅茨克煤矿赤卫队第一团并担任了该团第一营营长,他还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1921年底,顿巴斯开办了一所矿业专科技术学校,第一批学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27岁的赫鲁晓夫成了速成班的一名学生,并被选为校党支部书记。1924年底赫鲁晓夫在毕业典礼上作为校领导向他的同学们颁发了毕业证书。他自己却没有得到毕业证,因为毕业前夕他被抽调出来担任了彼得罗夫斯克区的区委书记。

  从赫鲁晓夫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和列宁那一代革命者有很大的不同。赫鲁晓夫并不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而是由一个生活在下层未受过多少教育的农民转变为革命者,这一点和斯大林倒是有些类似。但和斯大林不同,赫鲁晓夫只是一个普通的革命者,缺乏斯大林那种一开始就具有的成为领袖的雄心和钢铁般的意志。赫鲁晓夫也没有像斯大林那样经历过激烈的党内斗争,只是由于命运的安排才使他在革命后被逐步提拔到领导岗位,赫鲁晓夫一直以为自己只是“抽得一张幸运的彩票” [6]才获得斯大林的信任。赫鲁晓夫对共产主义缺乏理性认识,却充满了朴素的革命热情和感性认识。赫鲁晓夫的那一代人是凭着一种朴素的“阶级本能”干革命,“不管是资本家还是地主,他同样恨之入骨,然而究竟用什么取代旧制度,新制度应当时而什么样的,在他的头脑中很模糊……”[7] 同时赫鲁晓夫保留作为一个俄罗斯农民的天真,纯朴,善良,直率和智慧或者说是狡猾,但如果说他天生带有什么坏心眼,那是不符合事实的。罗.亚.麦德维杰夫在《赫鲁晓夫传》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二十年代有一个老农问赫鲁晓夫:“是否有一天我们按下电钮,天上就会下雨?”赫鲁晓夫不假思索的回答:“是的,我们就可以看见这一天。” 这种简单的思维影响了赫鲁晓夫的一生。

  三、苏共二十大和毛泽东的反应

  赫鲁晓夫是在二战期间开始改变对斯大林的认识。在亲身经历中他意识到斯大林的战略安排常常缺乏理性,导致了成百上千名士兵白白送死。当他开始着手准备战后乌克兰重建工作时,他震惊地发现重建工作最需要依靠的年轻一代党内干部,已经几乎全部在大洗中被杀了。[8] 而在斯大林晚年苏联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赫鲁晓夫不能不改变对斯大林的看法。在斯大林死后对贝利亚事件的处理中赫鲁晓夫彻底改变了对斯大林的看法,后来他回忆到:“不但有必要揭露罪行,而且有必要使犯有那些罪行的真正罪犯受到应有的谴责。”[9]

  很快赫鲁晓夫付诸了实际行动,1956年2月25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闭幕后向全体代表作了批判斯大林的《反对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报告。毫无疑问我们事后当然可以指责赫鲁晓夫的所谓秘密报告过于突然、过于轻率、内容也是不成熟的。但事实上当时苏联的政治环境也不允许对斯大林的功过进行充分评价,因为苏共二十大上的领导人基本上还是斯大林时期掌权的那一代。赫鲁晓夫关于揭露和批评斯大林错误的提议遭到了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等人的激烈反对,无法在二十大上进行,而只能在会议结束后才能进行。报告也不是事先准备的,只是起草了提纲,由赫鲁晓夫加以现场发挥,所以充满了赫鲁晓夫个人的感性成分。另一方面赫鲁晓夫也并不是想在报告中全面评价斯大林,而是正如报告的名字所表明的是集中批判个人迷信。[10] 赫鲁晓夫报告产生的这种特殊背景是其它国家和党难以了解的,因此一开始就使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动机和品质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和反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