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吴承明教授的经济史研究

时间:2009-7-24 13:50:39  来源:不详
生一生坎坷,外经国家民族之忧,内怀悼亡丧子之痛,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孜孜以求者,惟有追求真理、献身报国。他视利禄声名如草芥,以日新又日新之自我创新为己任。他教书育人,桃李芬芳;勉励后学,无微不至;幸列师门,如沐春风。与一般先生不同的是他重视实践经验,学生“下海”他并不反对。他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属性情中人,乐观洞达。他好酒,自称“酒家”;喜美食,且中西南北菜系风格不拘一格,每每谈笑:“我吃菜和做学问都主张兼容并蓄。”
他常说:“学术研究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各有其特点,才能互相补充、互相切磋。” 他把学术上的“发展论”,也身体力行于自己,主张“今胜昔”、更能“人胜己”。他多次与我谈及“长江后浪推前浪”,以后学之能为喜、以后学之得正己,这又何尝容易!其博大风范在《十六──十七世纪的中国市场》文中可见一斑:痛责自己曾回避十七世纪的“低谷”是“逃避”、是“可耻”,其律己之严,实在令人不能不衷心敬慕和感佩!与此相对,他待人却十分宽厚,认为考察学术不应以观点为据,即应当允许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存在。他谈学问,不爱批评别人,循循善诱,尤其观点上主张各讲各的,说可以谈认识但不必让人接受自己,更不要以己而非人。相形之下,若自以为是,明知自己错了但为了“面子”而死不承认;或更有甚者,不懂装懂或压制不同观点者,难道不该自愧吗?先生的科学精神、博大襟怀与谦逊态度,确实令任何与之有交往的人无不肃然起敬。他十分注意新的研究成果,并以之修正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小人物”的研究。例如,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他对清代亩产量的统计资料、他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等等,都是影响很大的;然而,先生并不“爱惜自己的羽毛”,而是表现出公开自我批评的勇智,甚至放弃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幸仰慕先生风范,实为自己终身楷模。
1992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完成,先生已是七旬有五了。他回忆往事,不能自已,将其“干校”生活写照之《濯足偶谈》及《一锄集》删选成册,印赠“老友一哂”。所谓“濯足偶谈”是在干校劳动后每晚濯足、闲谈、偶尔笔记;“一锄”则典出“一锄明月种梅花”,是1946年3 月先生与洪达琳结婚时,其父寄赠牙章一枚之文,后此句置《一锄集》之首。《偶谈》不仅再现了那段艰辛而又难忘的岁月,也留下了他伉俪近半个世纪的深情,更是他国学底力文才心志的记录。他论诗,说诗炉火纯青,是诗的高峰;宋代政治派系斗争厉害,诗坛却互相尊重,这正是宋诗多样化的好处;宋诗题材广,风格多样格律自由,也可以说好处在于不那么炉火纯青,正是“奇外无奇更出奇”。平实自由而奇峻纯青,不正是先生的写真吗?
借先生诗句:“亭外松犹白,山中叶未红,崎岖有鸟道,绝顶待攀登。”祝他健康长寿,不止攀登。

专着:
1、《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1月(有俄文缩译本)。
2、《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3月。
3、《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3月(部分内容有英、日文译本)。
4、《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与许涤新共同主编)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5、同上,第2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
6、同上,第3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以上3卷,英国麦克米仑公司将出版英文译本)。
7、《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前资本主义部分”和“中国经济史部分”主编, 并撰写长辞条“中国经济史”,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8、《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论文:
1、《中国工业资本的估计和分析》,上海《经济周报》卷9 ,期8、9,1949年8月(转载《新华月报》创刊号)。
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载《中华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1月(有英、日文译本)。
3、《关于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意见》,《晋阳学刊》,1982年,期1。
4、《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历史研究》,1983年,期1。
5、《明代国内市场和商人资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集5,1983年2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