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全漢昇在中國經濟史研究
最新热门    
 
全漢昇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上的重要貢獻(上)

时间:2009-7-24 13:50:56  来源:不详
全漢昇先生,廣東順德人,民國二十四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隨後進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潛心於中國經濟史研究。民國三十八年以後,並先後於台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講授中國經濟史。民國七十三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全先生治學,務實求真。半世紀以來專題著述甚多,上自魏晉以迄戰前,綿廷壯闊,根基深厚。他的學術見解與成就,舉世重視。本文擬將他在中國經濟史上的重要貢獻作一簡略介紹,掛一漏萬。讀者如果希望作進一步瞭解。請參考後文附全先生著作目錄。
 
一、帝國與運河
 
在中國經濟史上,全先生對於唐宋時期的研究,貢獻最著。《唐宋帝國與運河》一書,尤為千古不刊之作。在這本書裡,他把運河的重要性,即運河的暢通與否和唐宋國運盛衰的關係,根據史實作生動的敘述與有條不紊的因果分析。這一創作的學術價值,不僅在唐宋史研究上極為重要,即對於瞭解近代以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展,亦有莫大貢獻。中國自商周以來至漢,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都在北方的黃河流域,南方廣大地區多未開發。但是,從魏晉到隨唐的幾百年間,中國經濟南北二大區的相對生產力發生空前變動。漢末至南北朝時期,北方由於戰亂頻仍,胡人入侵,生產力大受破壞,漢人大規模南移。結果,北方經濟衰退,南方不斷開發。當中國再度統一(即隋唐時代),南方於是取代北方,一躍而為全國經濟重心所在。
他方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在近代輪船兵艦發展以前,海洋實為天然屏障。中國邊患,因此都在北方。歷代都必須在北方沿邊佈重兵,以防亞洲內陸游牧民族入侵。同時,為了便於瞭解邊情,控制邊郡守軍,以收指臂之效,中央政府也仍設於北方之心要。在這種情形之下,如何維持邊境龐大駐軍和首都的皇族及朝廷大小官員,便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把南方剩餘的糧食和其他物資大量北運。然而,中國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東,沿海交通在輪船發展以前又多危險(風暴及海盜)而不可恃,於是有建設一條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之必要。隋煬帝之開鑿運河,主要原因在此。在這條運河把北方的軍事政治重心和南方的經濟重心聯繫起來,對於盛唐武功有無此貢獻,以後這條運河能否暢順,也和唐宋帝國國運息息相關。
唐初行府兵制,兵農合一,且中央政府機構還算簡單,國都所在地的關中,糧食供需尚不致大相懸殊。可是到了七世紀後半的高宗時代,朝廷機構大為擴張,長安人口膨脹,同時府兵制又漸變為募兵制,軍需民食大增,關中糧食供應便大成問題。原來隋煬帝修運河,自洛陽以達長江。從洛陽到長江一段,有三門險灘,尚末顧及。所以,唐初南方物資。可籍運河暢運洛陽,卻難以大量輸送至長安。高宗於是設洛陽為東都,此後直到玄宗(713-755)前期,天子及從臣常於春夏之間東幸,甚或常駐洛陽,時人稱玄宗為「逐糧天子」。玄宗後期,由於名臣裴耀卿和韋堅相繼改善河道運輸一一改直為分段運輸、修陸路繞三門險灘、關中另開運河以達至長安一一成效大著。江准米糧及其他物資,可源源運至關中。最盛時年達四百萬石。玄宗非但無須就食東都,而且可傾力向西北發展,大唐帝國聲威遠播,使開、天寶年間成為中國政治史上的黃金時代。
安史之亂(755-763)後,藩鎮割據局面形成,運河的濬修與維護大不如前,運河的交通又不時被地方兵將阻斷,大大地失去了聯繫南方經濟重心的作用,唐朝國勢於是中衰。吐蕃、回紇相繼侵凌。到末年各藩鎮自擅兵賦,互相爭奪,運河水道破壞,長安供應被切斷,政府財政破產,李氏王朝便不再也不能維持下去。五代期間(906-960),沒有一個帝王能控制運河沿線地區,他們的政權也無長夕維持。
北宋建都開封(汴州),在黃河平原上,與遼及西夏對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