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全漢昇在中國經濟史研究
最新热门    
 
全漢昇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上的重要貢獻(上)

时间:2009-7-24 13:50:56  来源:不详
至兩漢,金屬貨幣的使用有逐漸推廣的趨勢。但是漢末及魏晉南北朝期間,貨幣發展開倒車,實物貨幣盛行,自然經濟居支配地位。唐宋時代,金屬貨幣再度流行,而且進入紙幣階段,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瑞典──還要早六個世紀。然而,自南宋末期經元代以至明初,由於政府對貨幣管理不善,發行漫無限制,自壞幣信;明兩代又回復到金屬貨幣階段。一直到1935年的法幣改革,中國才完全廢棄金屬,採用紙幣為通貨。從早年開始研究中國經濟史到現在,全先生一直對於貨幣與物價變動很感興趣,他這方面的成就也非常大,他人實難企及。
民國30年底,他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發表一篇長文〈中古自然經濟〉。這篇論文,到現在仍然是研究魏晉以至唐朝中葉中國貨幣演變的最重要著作。如前所述,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經濟居支配地位。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三個問題,並從多方面考察,以求解答。第一自然經濟何以在這個時期產生?他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戰爭。從漢末到隋初,前後有黃巾之亂、董卓之亂、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侯景之亂……等,結果人口銳減,土地荒蕪,交通困難。尤以北方為甚,嚴重影響商業的衰落。其次一個重要原因,是主要幣材—銅—的短缺。這又由於當時銅產大減及寺廣鑄銅像所致。銅的供給萎縮,鑄幣隨之急遽減少。錢幣缺乏,實物貨幣便自然地出而取代。第二,實物貨幣的使用,普通到何種情度?他從交易、租稅、地租、及工資的支付各方面加以考察,都發現以實物(絹、帛、穀)為支付手段者多。第三,這種現象持續到何時才改觀?據他的觀察,一直到唐朝中葉安史之亂前後,一方面由於商業的發展,一方面由於鑄錢的增加,金屬貨幣才再度取得支配地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的稅制改革,將以徵收實物為主的租庸制度改為以徵收錢幣為主的兩稅法,便是這種演變的明顯標誌。
他的〈中古自然經濟〉的見解,在學術界並非沒有異議。何茲全便以為這個時期南北二個區域情形迥異。北方因受戰亂破壞,逆退到自然經濟的境地。南方經濟由於大量移民的遷入,反而逐漸開發與繁榮,貨幣經濟乃居主導地位。[1]彭信威認為,「這一個時代,大體上可以說是錢帛本位的時代,錢為主,帛為副。」[2]這個時期,政治上四分五裂,戰亂迭起,朝代更迭頻仍,使用實物貨幣的普及程度,自然因時因地而異。但是,無論南北,這個時期錢幣缺少和紊亂,是明顯現象。在這種情形下,實物貨幣便相應出現。考察最近有關此一時期的一些著作,自然經濟居優勢之說,仍多為史家所接受。[3]
中國貨幣的發展,宋代已進入信用貨幣階段,到元朝紙幣成為唯一通貨。然而,宋元時代實施紙幣,最後都歸失敗。檢查中國過去實行紙幣失敗的經驗,全先生寫了二篇重要論文──〈宋末通貨膨漲及其對物價的影響〉及〈元代的紙幣〉。據他的研究結果,不論南宋或元代,紙幣的發行與流通過程,大致都經過了價值穩定、溫和通貨膨漲,及惡性通貨膨漲三個階段;而且紙幣幣值穩定與否的原因也如出一轍。
兩代初期發行紙幣幣信之所以良好,主要由於發行數額有限,且有充分現準備。但是這種謹慎的發行政策,都因對外作戰而無法維持。南宋在13世紀初屢與金人交戰,金亡後又屢與蒙古為敵。軍事支出龐大,稅收不足,只好以通貨膨漲手段來應付。元世祖統一中國後,仍不繼征伐海外如日本、占城、爪哇等地,耗資至鉅,後來更加上諸王賞賜及佛事費用激增,財政匱乏,於是很快步上南宋的後塵,以通貨膨脹政策彌補財政赤字。到了末期,宋受蒙古進逼,領土日蹙。元末各地群雄並起,加以天災頻仍,收入銳減,紙幣現金準備完全耗費,發行額則急遽增加。結果,幣值狂落,信用掃地,兩代政權都在惡性通貨膨脹狂潮中覆亡。經過這二次慘痛教訓,中國幣制在明清兩代又退回到金屬本位。
明代中葉以後及清代約四個世紀期間,中國幣制可說是銀銅複本位,即銀兩和銅錢兼充市場交易的媒介和支付的工具。銀銅複本位的實施,必須以這種金屬的充分供應為前提。全先生對明清兩代貨幣之研究,就是著重探討貨幣供給,以明瞭幣制之發展。在這方面沒有人做得比他多,也沒有人的成就比他大。為探究白銀和銅的來源,他接連發表了下面十二篇論文──〈美洲白銀與十八世紀中國物價革命的關係〉、〈明季中國與菲律賓的貿易〉、〈明清間美洲白銀的輸入中國〉、〈自明季至清中葉西屬美洲的中國絲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