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三国志演义》原编撰者
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
三国魏晋南北朝三峡盐业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阶段
三国时期士大夫价值取向
中国官方修史的组织:唐
曹操的八大优点:从《三
析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
领导重视  规范程序  优
科技领先  团结协作  勇
最新热门    
 
三国至明代考古学五十年

时间:2009-7-24 13:51:04  来源:不详
址和郭城东南隅的履道坊白居易故居,并根据新的发现,对前所发表的宫城及宫侧诸小城的平面布局图提出了若干订正(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考古研究所汉唐宋元考古二十年》,《考古》1997年第8期。)。通过长安安定坊和洛阳履道坊坊内道路的清理,还明确了当时里坊的基本建筑布局。这些,对于再现隋唐两京的历史风貌,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一些以往尚未充分开展考察的都城遗址,考古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对邺城和北宋东京城遗址的勘察发掘上。对此二城址较大规模的考察同始于80年代。在邺城遗址,迄今已完成对南北二城的城垣、城门、城内主干道路及宫殿区的勘探和重点发掘,据此可知邺北城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2400、南北1700米,四面城垣上勘探确定了6座城门的位置。城区之内,由东垣建春门通往西垣金明门的大道,将整个城区分成南北两大部分:道南为里坊区,道北部分自东至西分为三区,分别相当于文献记载中的戚里、宫殿区和铜雀园。在铜雀园西侧的大城西垣上,发现了铜雀三台中居南二台的遗迹,展现出有别于汉以来都城的一种新的城市布局(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考古研究所汉唐宋元考古二十年》,《考古》1997年第8期。)。邺南城平面呈竖长方形,南北3460、东西2800米。对南垣正门朱明门的发掘表明,此门为一门三道,门洞建筑同汉唐诸城门一样,采用大过梁式结构,不同的是,门外所筑双阙以短墙与大城垣连为一体(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考古研究所汉唐宋元考古二十年》,《考古》1997年第8期。)。因地理条件所限,对北宋东京城的勘察难度颇大。现已查明,此城由外城、内城、皇城(宫城)三重城构成。外城范围大于明清开封城,诸城垣夯筑,处于明清开封砖城墙外1.3~2公里处。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7590~7660、东西宽6940~6990米。按《东京梦华录》,四面城垣上应有城门12座、水门6座,现已发现城门10处,门外多有瓮门。内城位于今开封市内,南垣在大南门以北约300米的东西一线,北垣南距龙亭大殿约500米,东、西二城垣叠压在明清开封砖城墙下。平面略呈方形,周长约11.5公里,面积较明清开封城略小。皇城位于内城西北部,即今开封市区之潘、扬湖一带,平面略呈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周长2500米。东京城内主干道路共4条。其中最主要的街道,北起皇城宣德门,南达外城南薰门,时称御街,实为全城的南北轴线,其位置、走向约与今开封城中的中山路相应。另外3条大道,一条自州桥往西通往外城新郑门,一条由州桥往东通向新宋门,另一条从相国寺往北通向新封邱门。州桥遗址位于今中山路中段,其为横跨汴河而建的南北向砖石结构拱形桥,长17、宽30米,保存基本完好(注:杨育彬等主编:《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在东京外城西垣外近300米处,还勘探发现了金明池及其周边的建筑遗迹(注:杨育彬等主编:《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关于北宋西京城遗址,在勘察隋唐洛阳城的过程中,也有不少较重要发现,包括一些不完整的宫殿基址和官府衙署遗址等(注:杨育彬等主编:《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邺城和北宋东京城,都是处于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发生历史性转变时期的关键城址,对它们的勘探和发掘,不仅填补了我国都城遗址系列的空缺,而且对都城史研究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此外应该提到的是,北魏前期国都平城和南宋都城临安的考古勘察工作,近年也有重要收获。平城北魏明堂辟雍遗址的发掘(注:刘俊喜等:《平城考古获得新突破——大同发现北魏明堂辟雍遗址》,《中国文物报》1998年1月21日。)和临安郭城南垣及太庙遗址的发现(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考古研究所汉唐宋元考古二十年》,《考古》1997年第8期。),都预示着究明其整体布局的那一天将不会距我们太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