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雍正帝杀子辨疑
日本的雍正研究
从“戏说乾隆”到“胡说
《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
最新热门    
 
雍正癸丑苏南大疫: 烂喉痧流行的开始?

时间:2009-7-24 13:51:22  来源:不详
发于冬春之际,而其他诸多文献均言多发于夏季,最早也出现在季春三月;其次疫病症状,叶案中所描述的壮热烦渴、丹密肌红、咽喉疼痛肿烂,是典型的烂喉痧症状,而以上的记载均没有指出咽喉肿痛这一点,烂喉痧症状不仅表现得不明显,而且还有抵牾之处;(分析详后)再次,以上资料无一提及“烂喉痧”之名,惟叶案明白揭出,不仅如此,根据陈方之的研究,叶桂的《临证指南》中拟议为猩红热的医案有四,均未用“烂喉痧”一词[ ]。烂喉痧之名最早出现在尤怡的《金匮翼》一书中(卷五)[ ],《金匮翼》首刊于乾隆三十三年,尤怡与叶桂是同时代人,并与其同年去世(乾隆十年,1745年)[ ],书系尤故去后有门人辑录,烂喉痧一词尤生前是否使用过,殊可怀疑。即使退一步,承认属实,则叶桂生前已有烂喉痧一词,但从《临证指南》和《续名医类案》中的有关医案均不见该词中,可以看出,至少叶桂没有运用该词。此外叶案首言“雍正癸丑以来”,亦显然为后来追述之语气,而且也不符合医案之书法 ,可能正因如此,晚清的汝琴舫载辑录时便删除了“以来”二字[ ]。由此可见,叶案为金德鉴藉名假托当无疑义。

四、雍正癸丑非烂喉痧的首度流行

这次大疫乃有暑湿尸秽熏蒸而致,与水灾、水污染关系密切,又发生在夏季,因此为肠道传染病可能性较大,当时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类霍乱、伤寒和痢疾,类霍乱发病急骤,且成为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小,而痢疾的流行可能性虽较大,但当时对痢疾的认识较为明确,在记载疫情时也往往会表明时“疫痢”,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不会出现神昏、丹疹。较为可能的是伤寒,通过上节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伤寒过去多归为湿温一类,是今年夏秋经常可见的疫病,由湿热二邪同时为患而酿成,其流行多发生与水灾之后。其临床特点是起病徐缓,在发病极期(相当病程的第二、三周)常出现持续高热(一般10—14天),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谵语昏迷和玫瑰疹等症状[ ]。这与上面所说的壮热旬日不解,神昏谵语丹疹以及缠绵床第等特征,颇为吻合。而猩红热多发于冬春之际,一般病程较短,发病较急,发病后在24—36小时内开始发疹,疹子一般在2—3天内消退,体温也随之恢复[ ]。显然与以上所述多有不符之处。不过我们似乎仍无法就此下断语,因为疑点依然存在,一方面徐大椿在《洄溪医案》中谈到汪翁脉数不定,而伤寒的特征是相对缓脉;另一方面,前面提到的闷乱烦躁、丹疹等特征同时也符合烂喉痧之症状。同时我们前面谈到,在历史上,猩红热在夏季爆发流行并非不可能,而且在袁枚的小说中有当年杭州流行虾蟆瘟的记载[ ],虾蟆瘟虽较多地认为是流腮,但也有猩红热的可能。之所以出现这类相互矛盾的现象,我想存在以下两种可能性,一是汪翁可能有并发症,二是这次瘟疫并不止一种疫病。因此,我们说,这次瘟疫有较大可能是伤寒,但也排除存在猩红热等其他疫病的可能。不过,不管怎么说,即使我们承认这次大疫有猩红热流行,雍正十一年的夏天,也绝不是猩红热首度爆发流行的良好时机,无论是当时的环境还是季节,均不存在诱发猩红热出现的特别契机。而且,当时海外交往甚少,我们并未发现当时有任何海外往来的纪录,如果这一病毒系由上年的海潮带来,那么大疫的爆发就不会是第二年的季春,而应该是当年的冬天。

就此,我们应该有理由认为,第一,叶天士之烂喉痧医案与叶天士本人无关,系由道光时期叶的同乡金德鉴就根据其所处时代的认识并参阅留存叶天士本人的某些医案撰成,之所以名为叶案,乃是希望借叶名以取重;第二,雍正十一年苏南确曾发生大疫,但瘟疫有较大可能是伤寒流行,即使也有烂喉痧,也绝不存在烂喉痧首度流行的事实。实际上,烂喉痧此前在苏南已经出现。

五、烂喉痧在康熙晚年已在苏南出现

应该说,笔者在此无意对猩红热是否属于阳毒一类这一纯粹属于医学史的问题做出判断,认定以上事实也不是想表明烂喉痧是还是不是一种自古就有的疾病。显而易见,要对陈方之、余云岫和范行准等对传统医学有很深修为的耆宿都聚讼不清的问题,做出一个确当的结论,还有待在深入钻研传统医籍和史学背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在此,我想指出的只是,在离雍正十一年不远的康熙晚期,烂喉痧在苏南已经存在,而且似乎是一种过去较少见的疾病。

现代研究者对烂喉痧的探讨基本都是从以上所引的叶案、《金匮翼》、《续名医类案》、《吴医汇讲》和陈道耕的《疫痧草》等医籍开始,均未注意到太仓萧霆的《痧疹一得》一书,该书根据作者自述,“草创于康熙五十九年,粗成于雍正七年,琢磨于乾隆六年至八年”[ ]。书撰成后,一直没有出版,仅在民间手钞流行,1980年代,经邬良岗医生点校整理,收录于《吴中医集·温病卷》,1989年由江苏科技出版社首次公开刊行[ ]。作者萧霆为太仓州镇洋县的诸生,精岐黄术,民国《太仓州志》有传,在当地有一定声誉[ ]。虽然邬医生校点所据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