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43~1945年欧洲、北非
最新热门    
 
P.4525(8)《官布籍》所见归义军政权的赋税免征

时间:2009-7-24 13:52:47  来源:不详
唐代之牧子,主要是承担政府所有之马、牛、羊、驼等的放牧工作。据唐令规定:“诸牧马、牛,以百二十为群;驼、骡、驴,各以七十头为群;羊六百二十口为群”。(18)由此可知,官府之牧马、牛每120匹、头为一群,驼、骡、驴每70匹为一群,羊则每620只为一群,每群设有牧长、牧尉。据此,我们看归义军时期各牧群的放牧数量,P.2484《戊辰年(968)十月十八日归义军算会群牧驼马牛羊见行籍》所载各知马官、知驼官及牧牛人、牧羊人所放牧的数量如下:


类 别|姓 名|数量|唐令规定|实际数量与唐令规定的差异
知马官|索怀定|120|120|
知马官|张全子|205|120|+85
知驼官|张憨儿|40|70|-30
知驼官|氾丑儿|33|70|-37
牧牛人|陈顺德|40|120|-80
牧牛人|沙庆住|62|120|-58
牧牛人|杨欻律丹|76|120|-44
牧羊人|杨住成|990|620|+370
牧羊人|杨阿罗|341|620|-279
牧羊人|王阿朵|301|620|-319
牧羊人|张白子|130|620|-490
牧羊人|米义升|321|620|-299
牧羊人|王再晟|254|620|-366
牧羊人|阎延德|97|620|-523
牧羊人|烧不勿|164|620|-456
牧羊人|张保富|104|620|-516
牧羊人|唐定奴|247|620|-373
牧羊人|阎通儿|243|620|-337
牧羊人|董保晟|412|620|-208
牧羊人|安君足|440|620|-180
牧羊人|王盈信|234|620|-386
牧羊人|杨保德|212|620|-408
牧羊人|董义员|288|620|-332

本件文书上钤有“归义军节度使新铸印”,可知此为归义军政权的官文书。从其所保存的两个知马官、两个知驼官、三个牧牛人、十六个牧羊人放牧的数量看,知马官索怀定群120匹,与唐令规定的完全一致,张全子群有马205匹,比唐令规定的多85匹。两位知驼官所放牧的数量都少于唐令的规定。三位牧牛人放牧的数量也都少于唐令的规定。十六位牧羊人中,只有杨住成群有羊990只,比唐令规定的620只多370只,其他牧羊人所放牧的数量都少于唐令的规定。这可能是敦煌牧场分散,山地较多,牧群管理相对困难的缘故。

唐令规定,诸牧马、牛、羊、驼、骡、驴等,“其有数少,不成群者,均入诸群”。(19)P.2484号文书在牧牛人陈顺德群下有:“又寄群大牸牛贰头,不入计数”。可见,归义军政权的这一制度与唐令的规定是一致的。

唐令规定,诸牧群 “群别置牧长一人”,(20)上引P.2484号文书中索怀定等两个知马官、张憨儿等两个知驼官、陈顺德等三个牧牛人、杨住成等十六个牧羊人,应该相当于唐令所说的牧长。

据唐令所制定的日本厩牧令规定:每牧除牧长外,还有“每群牧子二人”。(21)《唐六典》亦曰:“凡官畜在牧而亡失者,给程以访,过日不获,估而征之”。即“给访限百日,不获,准失处当时估价征纳,牧子及长各知其半。……其在厩失者,主帅准牧长,饲丁准牧子”。(22)可见,官牧有牧长和牧子,而归义军政权则没有这样的划分,如上引P.2484号文书中的知马官、知驼官、牧牛人、牧羊人等,我们说相当于唐代之牧长,但张憨儿在P.4525(8)号《官布籍》中又为“牧子”,可见,牧子与牧长没有根本的区别。当某人为归义军政权放牧时,既可以是一般的放牧者——牧子,也可以是某一牧群的负责人——牧长。这又反映了归义军政权的特殊性,即与唐王朝的律令制度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唐六典》曰:“牧子谓长上专当者”。(23)即牧子为长番,专门从事放牧者。从敦煌文书可知,归义军时期官府之牧子,一般为长期牧佣。(24)在其为官府放牧期间,便免除其赋役的全部或部分。

(6) 打窟

P.4525(8)《官布籍》共有“打窟”两人,即阴骨子和索阿朵子。他们占有的土地并不象“音声”、“吹角”、“牧子”,每人都是20亩,而是有所不同,如阴骨子占地32亩,索阿朵子占地34亩,但数量都不多。

关于打窟,由于史料稀少,学界注意不多,现将有关资料罗列如下:
莫高窟第370窟供养人题记中有:(25)

“社官知打窟都囗(计)料囗银青……”
“押衙知打窟……使囗青囗禄大夫检校……”

在敦煌研究院藏敦研001《归义军酒破历》(26)第1—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