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元稹“量出为入”的货币思想

时间:2009-7-24 13:53:38  来源:不详
总统(领)百役,定额以给资

 

    一个有头脑的政府,应该从宏观上控制国家的经济建设,控制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建设成败的货币流通。在唐代已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实践。史载,唐朝廷曾规定:“一岁一造账,三年一造户籍,县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领焉。”[4]杨炎推行“两税法”时又明确规定,“先度其数而赋于人”之事“以尚书度支总统焉”[5]。这些史料说明,从盛唐到中唐的数十年中,唐朝廷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货币“造账”预算制度,其“造账”预算有对象、范围、时间安排、实施方法和步骤等。为了保证预算制度的贯彻执行,或设置中央政府职能机构“户部”以“总领”,或指定专门权臣尚书以“总统”。

无稹积极肯定了历史上“总统(领)”“百役”的宏观经济思想,并在货币管理中加以具体落实。如何“总统(领)”?可分三步。第一步,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国家急办之“役”事,并制定一个可行性的计划。元稹在另一篇文章《钱重物轻议》中有曰:“宜令百僚各随所见,作利害状类会奏闻者。”[6]朝廷要广泛征求并“会”集各级官吏对“百役”发表的“见”解即“奏”议,“闻”听其所“作利害状类”,在“会奏”过程中形成国家统一的“百役”计划。第二步,根据“百役”计划所“量”之“出”去统筹资金即“为入”之“货财”(与货币,或钱,或钱货同义)。《钱货议状》曰:“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曰上供,二曰留使,三曰留州。”这句话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根据“量出”的需求数额去“为入”“天下之财”。二是在“为入”过程中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分配方案,正确处理朝廷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大部分“上供”朝廷,小部分或“留使”或“留州”,以照顾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调动其办事的积极性。第三步,抓住“量出为入”的要义“量”与“为”以行事。“量”不仅有计“量”,还有“量”力而行的意思。要从实际出发衡量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不能过分加码,过犹不及。“为”就是作为、行为,指“入”的具体动作、措施。“为入”与“量出”要协调统一,“受财以轻费”。一个“轻”字表达了对“出”、“入”的具体要求:“出”时要有节制,量体裁衣,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作用,决不能侈靡浪费;在“入”时要以爱民为先,“取之”留有余地,决不可“竭泽而渔”。“百姓,国家之百姓也”,国家货财的泉源。只有百姓殷富“有余”,国家才有丰富“为入”之泉源;只有源源流长,方能取之不竭。如此,国用充足,按预算“定额以给资”,国家所“总统(领)”的“百役”才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才能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任务。

 

二、令禁进献,丰源以蓄藏

 

    古人谓钱为泉,其流如川。泉水在河床流动可造福于大地,若冲决大堤则危害苍生。有泉水特质的货币按其自身的规律流通,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如果溢出渠道而泛滥就会侵蚀和动摇政权。元稹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钱货议状》中指出,钱货“欺滥遍行于市井”,其最大之“弊”乃是“进献”:有“藩镇大臣不时之献”;有“度支转运别进之名”;“近制有年进月进之名,有正至三节之献”。这“正至三节”之“正”,指正月初一;“至”,指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三节”指“三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