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元稹“量出为入”的货币思想

时间:2009-7-24 13:53:38  来源:不详
绝遗贿之私”,给老百姓树立良好的楷范。所谓“绝遗贿之私”有几层意思:一要严格厉行“圣祖仁宗之法制”,坚决禁止官吏相互赠送货财以阴相勾结的恶习,坚决打击上下受贿行贿以毁“国恩”的罪行;二要劝勉民众推崇良好的习尚,自觉抵制败伤名节的行为;三要发布“用钱不得加除之榜”,禁止任何人或私铸钱币以假冒真,或销毁钱币而铸造铜器,借以形成人人爱护钱币,合理使用钱币,积极促进货币按自身规律流通的社会风气。如此,官吏示范,民众守法,“风俗归厚,礼让偕行”(元稹,《戒励风俗德音》)[9],以俭为美,就能使货币流通顺畅,商品交换发达,社会秩序井然。

五、慎选字人,莅廉以生息

 

    官吏是政府政策的具体贯彻者,其行为或廉明或贪贿直接影响货币价值作用的发挥。《钱货议状》明确指出:“廉能莅之则生息,贪愚莅之则败伤。”为了说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作者又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当时全国货币形态和货币交换的状况:“自岭已南,以金银为货币;自巴已外,以盐帛为交易;黔巫溪峡,大抵用水银、朱砂、缯彩、巾帽以相市。”由于政府货币政策不统一、不坚定,铜币流通“欺滥”,信誉程度低下,加之有些地方偏僻,交通不便,信息滞塞等多种原因,使唐代长期货币形态杂乱,或钱帛兼行,或以物易物,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有其规律性,政府及其官吏的职责就是引导其顺应规律的发展。解决这种问题,“前人以之理”,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险峻的现实形势,引起“后人以之忧”。元稹“忧”心忡忡,大声疾呼,只有选择廉能者充当重要官职才能解决货币流通中的深刻矛盾。此所谓“盖得人则理之明验也”,即只要选用清廉强干之人担任其官职,这个道理就能得到明确的验证。悠悠万事,“得”“廉能”之人为大。为此,《钱货议状》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

    典型事例之一,东郡官吏“贪愚”,明目张胆地在交换场中滥用职权以乱市,千方百计地在污泥恶水中兴风作浪以牟私,致使货币“欺滥遍行于市井”,致使货币“以之耗损”,行情“败伤”,价值大贬,钱不值钱。

    典型事例之二,“西郡以之赢”。西郡官吏比较廉明公正,努力用朝中授予的“重柄”去适应和推动经济发展,积极发挥货币作为交换手段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货币不断升值“生息”。

    无稹在深刻分析现实状况中反复奏明皇帝,要使货币升值“生息”,关键是“得人”,得“廉能”之人。何从“得”之?“精核考课之条,慎选字人之长”,即精心制定考核官吏的条例,并按条例规定的标准慎重选择拔擢那些能爱抚百姓、关心民生的能干而廉洁的官吏。既用之则信之,在国家统一管理之下,“授之重柄,假之利权”,充分发挥其管理货币的积极性,促进货币在流通中不断升值“生息”。只要货币不断升值“生息”,社会经济就能繁荣昌盛,国库就能充实丰盈。

封建统治者自诩其经济自给自足,不去也不想发挥货币交换的作用。在强大的政治和社会的重压之下,那些长期衣不蔽寒,食不果腹的广大民众的心灵被扭曲变形,或形成了非常固执的以“自”为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