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文化人类学用于史前研究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
人类史前美术浅析
口述史:历史人类学研究
史料·方法·理论:历史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
史学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在中
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
环境史学是20世纪六七十
最新热门    
 
人类可以传承的历史应该大于10万年!

时间:2009-7-24 13:53:54  来源:不详
各种器皿掺混在一块……一层层冲积土覆盖着整个废墟,沙砾中混合着的的喀喀湖的贝壳[7]”。结合蒂华纳科古城的建筑成就,很显然,在自然发生的大灾难之前,人类曾经有过文明和科技的辉煌时期。
  人民日报中国新华社伦敦2000年4月26日电:美国考古学家发现,早在2万7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就发明了纺织术,他们能够利用织机织造帽子、衣服、篮子和网等物品。
  “在距今约4万年以前发生了人类艺术的‘大爆炸’。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画,是保存在意大利北部维罗纳(Verona)西北的富曼恩洞(Fumane
  cave)中的有3.2-3.65万年历史的、以红赭石为颜料的半人半兽的肖像画,以及在法国肖威窟(Grofte
  Chauvet)中有约3.2万年历史的动物画*。肖威窟绘画中的艺术相当成熟,甚至采用了描影和透视这样高级的绘画技法。这表明,在这些绘画出现之前就已经经历了艺术概念及技法的漫长发展过程。个人装饰品是艺术大爆炸的另一个方面。用象牙刻制的最古老的珠状饰品或垂饰约有3.5万年的历史**。这些装饰品在概念、象征意义以及技术方面都很复杂,在工艺上体现与现代人近似的理念[8]。”
  古代伊朗人的祖先居住在地球上名为“亚利安纳乐土”(Airyana
  Vaejo)的人间福地。每年七个月是夏天,五个月是冬季。这个人间福地,一夕之间转变成不见人烟的荒野,每年有十个月覆盖在冰雪下,只有两个月是夏天[9]。这种一夕之间的变化,正应该是地球曾经发生巨大变动的真实状态记录。而变化前的状态,和能够正确真实地记录这种变化,表明在大灾难之前,确实存在过前一期史前文明。这并不是唯一的人文记录,柏拉图在记述阿特兰提斯的情况时,也记录的是在一天之内,阿特兰提斯陆地就永远消失了。阿特兰提斯的状况应该就是前一期史前文明文化和科技的繁荣景象。
  哈普古德教授曾经就古老地图的问题进行过成功的研究,提出了南极曾经处于无冰的温暖地带的问题[10]。而且从古老的地图着手,详细论证了前一期史前文明在航海、定向、测绘、制图、数学、天文、制造业等等领域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地图定向是上南下北的,埃及的制图工作中的定向也是上南下北的,中国的古籍《周易》的定向仍然是上南下北的,《山海经》的定向还是上南下北的。这种定向方式与现代的地图定向是相左的。但是那么统一的定向习惯,肯定存在着一种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的思维结晶。笔者尝试着解析一下:古人们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斗转星移的现象,而在这些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不动的星星,就象人世间人们围绕着大王一样,这种不动的星星自然就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于是定向的问题就出现了。而当时的地球自转轴的方位并不是现在这样的,而是现在的北极正处于南极地区的位置。在那时候,地球是以与现在自转方向相反的状态运转的,所以在印度的古诗文中,保留有许多的太阳异常运转的描述。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记录的,太阳两次从现在落下的地方升起的现象,也应该是那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啊!由于地球翻转运动的发生,文明一次又一次的被自然摧毁,而人类一次又一次的从灾难中爬起来。古老的定向习惯依照一定的惰性传承下来,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得到新的修改和补充,从而出现了在古老地图上,定向习惯的逐渐演变过程。如果笔者的解析能够站得住脚,那么就从一个方面证实,《周易》、《山海经》等中国古籍确实应该是前一期史前文明的科技文献。史前文明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成果啊!。
  综上所述,现存文明应该是在前一期史前文明灾难的废墟上重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五 结语

  历史是一个温顺而倔强的沉默巨人。正确地认识历史是需要艰辛的付出的,有时候甚至劳而无功。如果善待历史,你自己会从巨人那里得到无穷的力量;而蓄意扭曲历史的人物,或迟或早会在历史复原的时候,被巨人踢进没顶的泥淖中。
  目前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的人类历史是上下5000年,而笔者提出了人类可以传承的历史应该有10万年以上。二者的差距实在太大了,究竟谁是正确的呢?如果确实存在前一期文明的话,那么还不必强调人类可以传承的历史,就是前一期文明的年头,也应该大于13000年前很长一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