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

时间:2009-7-24 13:53:57  来源:不详
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而在变革过程中,铁农具和牛耕的数量极少,农业生产工具主要仍是石木农具。到战国中期以后,当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时(牛耕只是在个别地方使用,依然没有形成社会生产力),各国变法已经基本结束(商鞅变法处于战国中期,是各国变法中最晚的),井田制到战国授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因此,从时间上看,铁农具和牛耕不可能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把铁农具和牛耕作为井田制变革的动力,在方法上存在着两个错误:一是时空上的错位,本来井田制瓦解和变革的时间在先,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在后,当把它们颠倒过来,就形成不存在的因果关系;二是把刚出现的、个别的农具与技术,作为普遍性的因素加以夸张,这是典型的“选精法”和“集粹法”的错误。[44]

生产工具没有变化,土地制度却出现了重大变革,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呢?这正是学术界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6、31—34页;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16—318页;蔡元土:《井田制演变过程试探》,《福师专学报》1982年2期。吴慧:《井田制考索》,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92—97页;史建群:《井田与井田制度》,《农业考古》1989年1期。

②参见徐喜辰《井田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42页。

    ③对于“公田”和“私田”的划分,还有一种观点,即认为公家所授的方田一律都是公田,即井田,在方田以外所开垦的土地便是所谓私田,公田是不能买卖的,要给公家上一定的赋税的,私田却真正是私有财产,在初完全无税。这是郭沫若先生的观点,目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已很少。

    ④《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注。

⑤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4—40页;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5页;韩国磐:《试论春秋战国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厦门大学学报》1955年2期;黄子通:《春秋战国时代的奴隶制》,《历史研究》1956年6期。

⑥刘泽华:《论战国“授田”制下的公民》,《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张金光:《试论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土地制度》,《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袁林:《战国授田制试论》,《社会科学》1983年6期;吴荣增:《战国授田制研究》,《思想战线》1989年第3期;张玉勤:《论战国时期的国家授田制》,《山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4期;晁福林:《战国授田制简论》,《中国历史文物》1999年第1期。

⑦⑧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92—293、27—28页。

⑨《商君书·徕民》。

    ⑩《商君书·算地》。

    ⑾裘锡圭:《战国社会性质试探》,载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中国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⑿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6、31—34页;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16—318页。

    ⒀参见金景芳:《论井田制度》,齐鲁书社,1982年,第20—22页;蔡元土:《井田制演变过程试探》,《福清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史建群:《井田与井田制度》,《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⒁雷从云:《战国铁农具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考古》1982年第3期。

    ⒂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2—33页。

    ⒃王德培:《西周封建制考实》,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38—41页。

    ⒄蔡元土:《井田制演变过程试探》,《福清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吴慧:《井田制考索》,农业出版社,19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