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
毛泽东的历史观论纲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
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
浅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
杨昌济德性伦理观及对青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
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和
彩图说明──★图14  毛
彩图说明──★图7  毛
最新热门    
 
论毛泽东的史学理论贡献与实践运用

时间:2009-7-24 13:54:03  来源:不详
目的、有计划的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从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中国,使他成为把历史科学作为理论武器的杰出的革命家。

  毛泽东善于运用历史典故启发群众,有文可查记在《毛泽东选集》上的,即有中国历史事件300多起,世界历史事件40多起,中外历史人物一百余人,因此他的讲话妙趣横生,百听不厌。他列举史实,总是那么得体,适合听者的接受水平,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不论多么深奥的哲理,经他比喻,就白易懂,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不仅对一般人作宣传如此,对高级干部也常以史喻今,使人深受教益。如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需各级干部提高领导水平以应付时艰,毛泽东不是泛泛说理,而给一些负责人念了成都武侯祠内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作者是清代云南剑川白族人赵藩。上联讲诸葛亮平定南中,用“攻心”使孟获悦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又不好战的军事家;下联用“审势”来说明孔明治蜀的指导思想,称赞他能审时度势制定宽严得宜的方针政策,以此提醒后来的执政者从中吸取教益。毛泽东古为今用启示干部,起了很好作用。“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短短的一副历史对联,抵得上长长的一篇演说。毛泽东还善于借鉴先人的征战经验,丰富军事指挥艺术。对历史上许多有名战例如“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蜀吴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⑩,都了如指掌。他熟谙战国孙子、汉朝张良、三国诸葛亮(11)等著名人物的高超谋略,结合实践运用自如。毛泽东远远高出他们之上,足智多谋用兵如神,成了能凭着“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的舞台,“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12)的军事家。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中国史学的薰陶,就不会有能对20世纪的中国举足轻重的毛泽东。正如在30年代已对毛泽东有所研究的斯诺说的:毛泽东对革命“绝对的自信”,“具有那种马克·吐温称之为据有四张王牌的基督徒那种镇静和自信”,并认为毛的王牌之一就是“他对中国和中国历史的渊博知识”(13)。

  毛泽东爱读史书,成了他工作的必需,但他不是埋在故纸堆里不能自拔的人。他生长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作为肩负改造中国、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处在中国革命的旋涡中心,极其尖锐复杂的斗争之中。在这样的特定的环境里,为了寻求中华民族的出路,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问题去了解中国国情,如他所说的“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与前天”(14),而去研究历史,探索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与道路。这是他研究中国历史的出发点与目的,也是显著的特点。特定的条件虽然使他未能写出专门的历史巨著,而却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精辟的见解,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贡献,都有令人惊叹的成就。毛泽东著作从总体上、本质上说,就是一部丰富多采的历史巨著,关于中国人民现代革命史的光辉纪录。毛泽东因其饱学与特殊的政治地位,成为更具权威性的史学家。只有掌握这些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才能正确理解毛泽东在历史科学上的成就与局限,及其对现实与后世的深远影响。

  二、毛泽东为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而研究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德国以前的几乎所有思想家“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时,强调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5)。李大钊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时也说:“横着去看人类,是社会;纵着去看人类,便是历史。历史是社会的变动”(16),毛泽东把研究社会变动的历史科学提到世界观、认识论的高度,作为认识中国、改造中国、推进中国革命的重要理论武器。他无论在了解国际、选择革命道路与制定斗争策略上,都得力于史学研究之功。对引导中国走出近代历史低谷起了积极作用。

  一、毛泽东通过中华民族史的宏观研究,揭示了中国的历史也是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道路,中华民族是一个刻苦耐劳、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从而奠定了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深厚思想基础。

  毛泽东在社会发展史与中华民族史的研究中,认清了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论证了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论的科学性,明确指出中国的历史也是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道路:“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里说的主要是指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