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
毛泽东的历史观论纲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
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
浅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
杨昌济德性伦理观及对青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
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和
彩图说明──★图14  毛
彩图说明──★图7  毛
最新热门    
 
论毛泽东的史学理论贡献与实践运用

时间:2009-7-24 13:54:03  来源:不详
最能感受时代的脉搏,最迫切地需要听到历史的心声,最渴望得到人类已积聚的智慧与知识,为我所有。因此,他反复强调要“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70)他善于把中国当今社会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观察,从历史中得到启迪,从发展中探索规律,把握机遇,指导实践,使古老的历史与时代精神相沟通,与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新的历史创造的实践相联结。毛泽东史学成功的经验还告诉我们有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不能割断历史忘了祖宗。而缅怀祖宗,还是为了造福子孙。不重视历史的人,决不会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能成为好的领导者。正如一位外国历史学家说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必定是徒劳的”(71)。历史学首先是一门记述科学求实科学,重史料、重考据、重事实。秉笔直书、实事求是是它的灵魂;彰往察来、古为今用是它的功能。如毛泽东所云“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里引出正确的结论”(72)。如果离开“实事求是”,也就失去了史学的灵魂。忽视史实,把历史当作主观随意性为所欲为的天地,这是对历史的亵滨,当然是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所不可取的。毛泽东与旧史家不同,在于他重视批判地继承历史财产,立意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他的优势在于社会实践与史学理论双向互补,相得益彰。是时代塑造了他,更是他几十年的辛勤耕耘的收获!

  历史科学门类众多,内容广泛,在发挥社会功能上,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历史学者所处条件不同,也是不能划一要求的。研究成果有的直接应用,有的只是间接有益,有些甚至在当前的“无用的”,但却可能是无价之宝。对待这个问题也必须有历史的眼光,辩证地解决,防止狭隘功利主义的近视看法。

  毛泽东的引路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李大钊对历史学说过一段发人深思的话:

  “历史,恰如‘时’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来的一座高楼,里边一层一层的陈列着我们人类历史相传下来的家珍国宝。这一座高楼,只有生长成熟踏践实地的健足,才能拾级而升,把凡所经过的层级,所陈的珍宝,一览无遗;然后上临绝顶,登楼四望,无限的将来的远景,不尽的人生的大观,才能比较的眺望清楚。在这种光景中,可以认识出来人生前进的大路。我们登临过去的崇楼登的愈高,愈能把未来人生的光景及其道路,认识的愈清”(73)。

  “踏践实地的健足”去登临历史高楼,“登的愈高,愈能把未来人生的光景及其道路,认识的愈清”。毛泽东的史学成就正在这里,给人的启示也在这里!

  毛泽东的史学之功一言以蔽之:在于引导中国人民认清前进的道路,“走历史必由之路”(74)。

  今天,历史向中国人民展示更广阔、更灿烂也更复杂的前景与更大的机遇。展望未来,认识未来,看清前程,把握前程,越来越成为迎接与赢得世界与中国美好将来的必要前提,因而也更需要把历史科学(广义的)作为人生必修课。勤奋攀登这座历史高楼—人类智慧的殿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注释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第650页。

  ③④⑥⑦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第108页,第114页,第114页,第131页。

  ⑤《斯诺文集》(四),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18页。

  ⑧⑨(49)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年,第198页,第199页,第202页。

  ⑩(12)(21)《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04页,第182页,第161页。

  (11)权延赤《红墙内外——毛泽东生活实录》,昆仑出版社,1989年,第96页。

  (13)《斯诺文集》(一),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94页。

  (14)(23)(34)(60)(61)(62)(63)(64)(72)《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01页,第1083页,第1079页,第1031页,第1096页,第1094页,第899页,第1094页,第801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三),第20页。

(16)(73)《李大钊文集》(下),第715页,第763页。

(17)(19)(20)(22)(24)(25)(26)(29)(30)(31)(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