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西遼河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时间:2009-7-24 13:54:06  来源:不详
 

總之,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初(ca.2100-1500 B.C.),老哈河流域與大小凌河流域的人群,基本上是以農業與畜養、狩獵為主要生業,以此過著相當定居的生活。晚期密集的聚落,顯示在這一段時間內人口有相當的擴增。晚期聚落外的石圍牆,也顯示人口擴增,人群間的資源競爭趨於劇烈,因此必需建造防衛性構築。燕山地區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比起老哈河、大小凌河地區的同類遺存,在年代上都偏晚。由大廠大坨頭及圍坊遺址的遺存看來,這一帶的人們的農業活動不如遼西地區,漁獵與畜牧是重要生計手段。他們獵取許多林棲性的動物如鹿、麃等,顯示在當地多森林、溪河的環境中,漁獵是比農業更可靠的生計手段。或者,因某些社會因素(如戰爭頻繁),使得他們從事累積勞力投資、延遲收獲的農業風險太大,不如從事付出勞力可立即得到報償的漁獵活動:擁有可移動、可立即食用的畜產,也較擁有不能移動、不能立即食用的農作物有利。由於代表一些有武裝侵略傾向人群的「北方青銅器文化」傳統(21),已出現在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中。因此,可能因為戰爭使得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的人群構築石圍牆,也使得較晚的燕山地區人群疏於務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林澐,<商文化青銅器與北方青銅器關係之再研究>,蘇秉琦編,《考古學文化論集(一)》,129-155;田廣金、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淵源>,《考古學報》3(1988):257-75;江上波夫,《エゥラツア古代北方文化》(東京:山川出版社,1948),7-10.

商周之際遼西地區人類生態變遷

 

在西元前1500年之後,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的人類活動,都有減少的趨勢。這個現象一直沿續到西周中期,隨後才出現「夏家店上層文化」的人群。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時代,由龍山晚期到早商時期:夏家店上層文化,目前知道的遺存年代都大致在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戰國之交,尚未發現西周早期的遺存。因此,夏家店上、下層文化之間的空白,大約即在商中期到周初這一時段。

 

夏家店上、下層文化間的缺環

 

在這一帶作研究的考古學者,大多了解這一缺環的存在(22)。近年的一些考古發現,使得許多考古學者認為這個缺環已被填補。這些考古發現主要是:(1)克什克騰旗、林西、翁牛特旗、赤峰、扎魯特旗等地多次發現的商周青銅器:(2)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喀左發現的商末周初青銅器,以及(3)魏營子類型遺存(2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