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華夏邊緣的漂移:誰是羌
最新热门    
 
華夏邊緣的維持:羌族歷史記憶

时间:2009-7-24 13:54:06  来源:不详

 

在前面我們曾提及(見第二章),凝聚族群的力量來自於宣稱「共同起源」而產生的「文化親親性」(cultural nepotism)。那麼,對於「羌族」這樣的族群,什麼樣的「共同起源」造成他們的凝聚?漢族對「羌」三千年的豐富歷史記憶,對於被稱為「羌族」的人群來說,究竟有何意義?

 

在探討羌族的歷史記憶之前,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首先,像「漢族」這樣龐大且歷史久遠的族群,以豐富的文字歷史記憶來界定「我群」與「他群」自是非常重要。但是,對於被稱作羌族的、沒有本身文字記載的人群來說,「過去」常以口述流傳的傳說、神話、民間故事等來表達。以漢文字保存的歷史記憶,只有受過相當漢式教育的羌族知識分子,或居住在城裡或接近公路的村寨羌族,才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到。對絕大多數住在深山村寨的羌族而言,這些漢族歷史記憶是他們難以獲得,更難充份了解的。

 

其次,由於地理的隔阻,以及「溝」在人類經濟生態上的自足性,被稱作「羌族」的人群在接受自己是羌族之前,似乎並沒有一個涵括全體「羌族」的族群認同,也沒有一個共同的自我稱號(autonym),更無整個岷江上游人群的集體記憶。或者說,從前這樣的認同在他們中間是相當模糊,而近數十年來才逐漸清晰。因此,同一村寨的人以本村寨的起源記憶彼此凝聚。同一溝中各村寨的人,又以本溝各寨的起源記憶來彼此凝聚。當他們與外界的接觸擴大時,「羌族」認同與各羌族地方次群體認同(如茂縣羌族、松潘羌族與北川羌族等),讓他們與更大範圍的人群凝聚在一起。同時,漢族有關「羌」的歷史記憶,被用來凝聚這新的人群。

 

再者,有些羌族住在城鎮裡或公路沿線,有些住在遠離公路的高山深溝裡:有些住在以羌族為主的地區,有些卻住在鄰近漢人或藏人的地區:少部分羌族受過高等的漢式教育,其餘則沒有接觸過漢式教育,或只在寨中接受過很基礎的漢式教育(小學),這些都使他們可能接觸到不同形式、內涵的漢族歷史記憶。社會背景(特別是當地的族群體系)不同,也使得「羌族」中各次群體從漢族的歷史記憶中尋找不同的「過去」。對於被漢人稱為「羌族」的人群而言,「羌族」只是他們認同體系的一部分。在這認同體系中的每一種認同,都讓他們與一些人群凝成一社會群體。每一社會群體的凝聚,也都由其成員對於特定「過去」的集體記憶來強化。當他們意識到「我們都是羌族」時,各次群體都因本身的族群生活經驗,而選擇、利用、重新詮釋各種漢族對羌族的歷史記憶,來塑造並強化本身的認同。

 

以下的採訪資料所呈現的,就是各不同地區的、不同世代的、居城與居鄉的羌族,對於人群的共同「過去」或「歷史起源」的記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