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金朝军制》平议——兼
最新热门    
 
王春瑜先生读史随笔一组

时间:2009-7-24 13:54:17  来源:不详
道学家的“语录”,是向和尚“语录”学来的。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宋代道学家的“语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上,都是佛教徒的“语录”所望尘莫及的。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儒的“语录”有<程颐语录>二卷(这是宋儒最早的一部语录)、<刘安世语录>二卷、<谢良佐语录>一卷、<张九成语录>十四卷、<尹敦语录>四卷、<朱熹语录>四十三卷。但实际上,并不止这几种。周敦颐的<通书>、张载的<经学理窟>等,大体上也属于“语录”一类。宋以后,特别是在明代,各种“语录”一类。宋以后,特别是在明代,各种“语录”,更多如牛毛。清初的黄宗羲就曾感慨地说:“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从事于游谈”!
  “语录”几乎渗透到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据马永卿<嫩贞子>记载,宋代的大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曾一起攻读<使北语录>一书,并将陪同世界出使时之语,抄录下来,供皇帝参考。可见“语录”的触角,已伸到外交方面。在“语录”的熏陶下,小人满街走,骗子不如狗。在宋代道学家的心目中,只要读读“语录”,记住一些片言只语,就是有高尚道德的人。而实际上不过是一帮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小人。清代初年的思想家颜元说得好:“宋儒之学,如吹膀胱,以渺小为虚大。”(<颜习斋年谱>)更值得注意的是,“语录”成了骗子、野心家的敲门砖。南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曾尖锐地揭露:道学家们对搞经济的,看作是搜刮钱财,对带兵保卫边疆的,看作是蠢才......所读的书不过是“四书”及语录,还标榜自己是“为前圣继绝学”;刊注“四书”,编编“语录”,就可以名利双收,取得高官厚禄。别人“稍有议及,其当比挤之为小人......异时比将为国家莫大之祸”。看来,周密的眼光是十分敏锐的。这伙手捧四书、口念“语录”的野心家、政治骗子,终于成了“国家莫大之祸”。他们的横行无忌,显然是南宋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诚然,从宋代直至清代,个别“语录”中,间或也有真知灼见。但是,“语录”的绝大多数,都是宣扬主观唯心主义的欺人之谈。“语录”风行的结果,使人们只记得“圣人”、名人支离破碎的牙慧,而忘记或忽略了思想的完整性,更不用说作为一种体系来看了。这是对人类思维的践踏,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浩劫。宋、明道学家“语录”对人民群众思想的麻痹、毒害,更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朱熹之流,把“语录”宗教化,要老百姓象和尚念经一样苦读,影响尤为恶劣。朱朱熹在江西南康当知县时,曾特地写了<示俗>一文,说<孝经>的<庶人>章“用天之道,用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这五句话,是孔夫子所说;他“奉劝民间,逐日持诵,一次经解说,早晚思惟,常切遵守。”无独有偶,清代湖南的儒家之徒,甚至效法佛教、道教打醮、做道场那样,搞“儒醮”的把戏。<清稗类钞>载:“湘中儒生,效释道之诵经,以孔孟之书朗颂,谓之儒醮。”我们知道,孔丘、孟轲的书,真正靠得住的,是<论语>、<孟子>,但二者主要是孔、孟的“语录”。这里的“以孔孟之书朗颂”,无非也就是将孔丘、孟轲的“语录”在口中念念有词而已。儒家的“语录”经与和尚、道士的打醮、做道场争强斗胜,这不仅是莫大的历史讽刺;在一片噪声中,也在事实上宣告了儒家之流“语录”的彻底破产!  



              《“株连九族”考》

                 王春瑜

  “株连九族”- - 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浸透过无数受害者的血泪、令人毛骨悚然的词。但不幸的是,在林彪、“四人帮”猖獗之日,“株连九族”这具封建专制的僵尸,又复活了!
  问泉那得血如许?为有源头屠伯来。“株连九族”,谁为始作俑者?谁又继承衣钵?对此,略予考证,想来决不是多余的。
  这要从族刑说起。何谓族刑?一人犯罪,诛及家族,甚至整个宗族都被消灭,这就叫做族刑。秦始皇在下令焚书坑儒时曾谓“以古非今者族”,此“族”不是别的,正是灭族。当然,族刑的发明权,也并不属于秦始皇;<史记. 秦本纪>载,乃祖秦文公,早已干过“夷(消灭、削平之意)三族”的勾当。<前汉书>二三卷谓:“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所谓“参夷”,也就是诛三族。显然,曾被“四人帮”抬头捧脚、几至云端的商鞅,把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