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金朝军制》平议——兼
最新热门    
 
王春瑜先生读史随笔一组

时间:2009-7-24 13:54:17  来源:不详
“余生也晚”。我生之后,已无需诚惶诚恐地对皇帝顶礼膜拜了。但是,封建“皇泽”之长久,决非很不彻底的辛亥革命所能斩断的,直到解放前夕,许多人家还都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神牌。这个用金漆雕木或红纸制成的渗透封建主义气息的历史亡灵,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
  历史学家张舜徽说过:“真正彻底了解天地君亲师五个字的来源和作用,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大半。”此话很有见地,你要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流毒吗?就必须了解“天地君亲师”的来龙去脉。
  在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以及稍后的金文中,这五个字还没有全部出现。“天”,甲骨文、金文中均有;“地”,甲骨文中无,金文中有;“君”,甲骨文中有个占卜者的名字叫“君”,但有的学者说是“尹”字;“亲”,甲骨文中无,金文中有,是国名,但许慎“说文”解释为一种果实,就是榛子;“师”,甲骨文、金文中都有,是军官名。--如此看来,在商朝以及西周,“天地君亲师”还没有互相联属。随着封建因素的日渐滋长,以及天道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天地君亲师”的概念愈益明晰起来。“荀子. 论理篇”提出了“礼有三本”的问题:“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亲”字,但是“先祖”正是说的“亲”。显然,“天地君亲师”紧密相联,作为一种精神枷锁,是战国年间形成的,是早期封建社会土壤里孳生出来的毒草。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日益强化,君主成了人间之神,从明朝末年起,“天地君亲师”的神牌,差不多已经高踞于每一个家庭的供桌之上了。清朝初年的石成基曾喋喋不休地在“傅家宝”里宣扬:“天地君亲师,此五件世上都该感激,都该设牌位早晚焚香叩谢,切不可懈怠,做个忘恩负义的人。”并写了歌词,要人们“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太平气象家家乐,都是皇恩不可量。”他的这首诗,突出“皇恩”,对我们深入揭示“天地君亲师”彼此间的关系,是不无启示的。
  “天地君亲师”,哪个字是核心?是动辄声称“皇恩浩荡”的“君”,也就是封建皇帝。按照地主阶级理论家的论调,“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也。”(“荀子. 王制篇”)“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班固:“白虎通义”)君权是神授的,代表在冥冥中无所不能、主宰一切的老天爷统治人间。这样,皇帝也就成了人间之神。“诗经”宣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似乎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赐予的,让臣民对所谓浩荡皇恩感激涕零。你看,“红楼梦”中的贾政,在自己的女儿元春当了皇帝的小老婆后,还要挤出几滴眼泪,说出一番肉麻的话来:“今贵人上炀(金旁)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写到这里,不禁想起“清稗类钞”里的一个笑话。某年夏天,以纂修“四库全书”闻名于世的纪昀,因胖得难耐酷热,脱光上身,在南书房纳凉。偏巧此时乾隆皇帝驾临,来不及穿衣,匆忙躲在御座下,乾隆却一坐就是半天。纪昀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乾隆厉声责问纪昀:“老头子三字何解?”“有说则可,无说则杀。”纪昀一边叩头,一边解释说:“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乾隆听罢,心花怒放,才没有给纪昀办罪。纪昀对“老头子”三字的解释,称得上是绝妙奇文。妙就妙在深得拍马术的三昧;奇就奇在为我们道出了“君”在“天、地”之间的位置。有的人还把皇帝与太阳联系在一起,说什么“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春秋繁录”),“前有明君照,后有太阳随”(“解学士全集”卷一);连朱由检(崇祯)那样刚愎自用的亡国之君,竟然也有人“以太阳为君征”,将他吊死煤山之日,即1644年的3月19日,定为“太阳生日”,“相聚拜献”(“国史旧闻”第三册引“烟屿楼笔记”卷一)。真是荒唐!
  那么,“亲、师”二字,与“君”又是什么关系呢?
  植根于自然经济上的封建宗法关系,是封建统治的重要基础,每个家庭的家长,从来是代行封建统治的部分职能的,君权实际上也就是最大的父权,皇帝就是天下最大的家长。唯其如此,历来封建统治者才那样热衷于宣扬孝道,强调“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夫子就鼓吹“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尚书. 洪范”极力要人们相信:“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宋朝的道学家吕祖谦,更赤裸裸地说:“事君如事亲……故事亲孝,……可移于君。”至于“师”,没有一个皇帝不是以圣人自居的,其一言一行,都要写进“起居注”,作天下的楷模;而自武则天开始亲自殿试以选拔知识份子任官后,皇帝更成了理所当然的最有学问的人。明太祖朱元璋,吹嘘自己“未尝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自顺,岂非天授乎!”(“翦胜遗闻”)并把他的话编成四本“大诰”,下令家家户户必备,天下百姓必读,每隔三年,京城比赛背诵“大诰”,人数多达十九万余人。这可说是中国古代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