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以贫傲世,猛志长存——陶渊明晚年思想心态剖析

时间:2009-7-24 13:54:54  来源:不详
人物。从元兴元年起, 刘裕先后击败孙恩卢循徐道覆的部众, 消灭桓玄势力, 迎安帝兄弟反正, 又整饬朝政, 北伐关洛, 创造了自东晋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勋绩。凡此种种, 都显示了刘裕对晋室有再造之功, 而不绝如缕的东晋王朝, 在刘裕主持下, 也一度呈现了新的气象,“不盈旬日, 风俗顿改”(《通鉴》卷一一三晋安帝元兴三年),似乎中兴有望。总之从元兴到义熙初, 刘裕大致扮演的正是一个渊明所希望的角色, 故渊明在这一时期诗中涉及时事, 态度尚平和, 对刘裕本人, 也无太大恶感。后来作的《拟古》诗中, 忆及当年之事, 犹有“仲春遘时雨, 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 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 相将还旧居”的诗句, 注者以为此乃言义熙元年安帝兄弟东返建康事。尽管时人已看出刘裕乃“司马德宗之曹操”(见《魏书》卷三五《崔浩传》),但“将相还旧居”诸语, 仍可见渊明对刘裕依然寄有一定希望。到了义熙之后, 刘裕翦除异己, 扶植羽翼, 恣行废立, 篡迹渐著。而陶渊明对时事和刘裕其人的观感亦日趋失望, 政治态度逐步改变, 从最初的怀疑担忧渐次发展到内心的强烈抗愤。所作有关时政的诗, 亦日渐显出“金刚怒目”之形。
  这一态度变化, 大致也出现在义熙十年之后, 陶渊明五旬以还。作于义熙十三年的《赠羊长史》,是曲折表现渊明内心犹疑的一首诗, 诗云:

        愚生三季后, 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 正赖古人书。圣贤留遗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 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 逝将理舟舆;闻君当先迈, 负疴不获俱。路若经商山, 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甪, 精爽今何如? 紫芝谁复采, 深谷久应芜。驷马无贳患, 贫贱有交娱。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 言尽意不舒。

从本心说, 陶渊明对收复关河, 混一九州是至感欣盼的, 所以此诗的前半部, 情调颇为高昂。而到了后半部分, 诗人的思绪就变得复杂起来。析言之, “路若经商山”以下, 所含情感大抵有四:其一是对商山四皓高蹈隐居, 义不仕秦, 也不应汉高祖征辟之奇节的敬仰;其二是对当今世人竞逐荣利, 四皓这样的高士早已无存的感慨;其三是对易代之际汲汲于富贵者“贳患”的担忧;其四是诗人自己安于贫贱夙志的表述。而这四重的涵义在这样一个时间、场合和这样一首诗中表达出来且更言“言尽意不舒”,本身即大有深意在。不过因刘裕当时毕竟未行篡事, 所以诗中虽隐有对刘氏的疑虑, 但感慨比较含蓄温和, 其寓意也是若隐若现的。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 渊明感慨时事的诗作不少, 其情感随时势的变化而有起伏, 总体上是渐趋愤激, 亦间有平静超脱之作。在作于义熙后期的《饮酒》二十首中, 这种情况比较明显。逯钦立辑《陶渊明集》定《饮酒》二十篇撰年为元兴二年, 实际上这组诗首篇即言“衰荣无定在, 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 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 人道每如兹”,其句已深含易代之际的人事感伤。第六首中, 还有“咄咄俗中愚, 且当从黄绮”一类句子, 在辞意上与《赠羊长史》诗有某些暗合之处, 可推想二诗写作时间相去不远。(至于第十九首中“是时向立年, 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 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 亭亭复一纪”中之“一纪”,盖指“归田里”之后而非“向立年”之后也)所以王瑶辑《陶渊明集》定这组诗为义熙十三年后作, 当更可信。总体上, 这组诗可以说是渊明在易代前夕, 以饮酒为名, 曲折表达对新王朝不合作态度的重要作品, 诗中凡言饮酒、言不仕、言隐居、言固穷, 均是“有深味”的。其中, 我们可以看到诸如“积善云有报, 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 何事空立言”这类愤郁不平的诗句;“行止千万端, 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 雷同共誉毁”这种对历史和现实表示深刻怀疑的诗句;“幽兰生前庭, 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 见别萧艾中。……觉悟当念还, 鸟尽废良弓”这样感世知机的诗句;“纡辔诚可学, 违己讵非迷”这样守道不移的诗句;同时也能看到象著名的“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类淡泊明志的诗句。这些复杂错综的思想感情表明诗人虽已对政治彻底失望, 对统治集团不无感愤, 但同时亦能采取一种达观的态度, 对政治历史的兴亡得失以相对视之, 其情绪是沉郁而偏于消极的。
  到刘宋建立的永初元年, 陶渊明作《拟古》九首, 诗中的愤激意味已较《饮酒》更为突出。而所谓“拟古”,不过是用古人杯酒浇自己块垒, 藉以掩饰批判现实的咄咄锋芒, 传达某些在当时形势下不便言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