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以贫傲世,猛志长存——陶渊明晚年思想心态剖析

时间:2009-7-24 13:54:54  来源:不详
境日贫, 多劳少欢的景况。分析起来, 在渊明最后的这首描写他亲自参加劳动的诗里,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渊明欲借躬耕而实现的道德理想追求, 已经到了一种豪华落尽的自然阶段, 而另一方面我们则不得不看到诗人艰辛的劳作也确实因受到生活现实的驱迫, 多少丧失了一些审美的愉悦性。
  如果说这首《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对渊明贫苦生活的表露尚不是十分直接, 那么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及《杂诗》“代耕本非望”等诗中, 陶渊明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这一时期困窘的景况和不无矛盾的心情, 其对人生的感慨也是很深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云:

        天道幽且远, 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黾俛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 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 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 钟期信为贤。

此诗回顾了诗人归耕以来, 特别是义熙四年遇火之后举家艰困的生活, 其情调的悲苦远过于以往的作品。诗人内心对天道不明和自己的命途多舛深有所感,古语云:“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渊明“结发念善事,黾俛六九年”却遭遇如此, 他对天道是有深刻怀疑的, 对身后之名, 亦愈加视之淡然。像“慷慨独悲歌, 钟期信为贤”这样的诗句, 包含的心情十分复杂, 其中, 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渊明在贫居躬耕中感受到的人生孤独感。这种孤独的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诗人个人与外部社会(甚至还有自然)的对立, 它们不仅表现为贫困的煎熬, 也表现为时运的相逼。在此时作的《岁暮和张常侍》一诗中, 同样可隐隐看出渊明心中的“孤凄”:

        市朝凄故人, 骤骥感悲泉, 明旦非今日, 岁暮余何言。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阔哉穆谈, 旅力岂未愆!向夕长风起, 寒云没西山, 厉厉气遂严, 纷纷飞鸟还;民生鲜长在, 矧伊愁苦缠。屡阙清酤至, 无以乐当年。穷通靡攸虑, 憔悴由化迁。抚己有深怀, 履运增慨然。

此诗据王瑶先生意见,“写市朝变化, 风云严厉, 最后抚己履运, 不胜感慨;当为戊午(四一八年)岁暮作”,诚然。而诗人感伤的“岁暮”,除了代表自然界的寒云朔气, 严冬将至外, 尚有多层寓意。就人生而言, 诗人此时已五十四岁, 进入暮年,体气渐衰, 华发早生, 又贫馁无酒, 生计少欢。因而追忆年华,抚念平生, 对岁暮的感慨, 也就是对自己生命价值消逝的伤感。象“明旦非今日, 岁暮余何言”的怆然无奈, 表明渊明此时的心境, 已不完全似当年《形影神诗》“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那样的平和超脱。尤其此诗本作于义熙末年, 正值晋宋交替, 多事之秋, 恰是一个朝代的“岁暮”。孔子云“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渊明诗中有“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之句, 都是寓含了士君子在风霜凌厉的叔季之世或岁暮之时应坚守的做人原则。渊明在义熙末年辞尚书郎不就, 即是他在“岁暮”所持操守的具体表现。然而大致同时, 陶渊明的许多友人故旧如殷景仁、颜延之等却纷纷入朝,成为新贵, 甚至与渊明同号“浔阳三隐”的周续之, 亦不耐寂寞, 应刺史檀韶之请, 出而讲《礼》,为统治者粉饰太平。世路多歧, 良可哀悯, 所以诗人有关“岁暮”的深沉感慨, 不仅仅是“忧生”,亦因目睹了此时此际人情世态的沉浮变幻而有很强烈的“忧世”之意。“向夕长风起, 寒云没西山。厉厉气遂严, 纷纷飞鸟还”的诗句, 深刻表达了诗人在肃杀的时气下, 有感于多少流俗之辈, 如草向风, 随世俯仰, 在权势面前, 不惜放弃人格操守和一向的处世准则, 竞为随阳之鸟, 追逐稻粱。而那些真正能在厉厉严寒, 众芳芜秽之时葆有一份岁寒之心的坚持理想之士, 唯有孤独寂寥, 独守困穷而已。所谓“抚己有深怀, 履运增慨然”的苍凉况味, 千载之下, 犹可感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