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秦汉“名田宅制”说——
谈两汉文化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
两汉时期新疆的经济开发
秦汉的社会经济形态:奴
秦汉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类
秦汉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状
论东汉的户籍问题
最新热门    
 
两汉的沙尘暴记录

时间:2009-7-24 13:54:58  来源:不详
四塞”,二月乙丑“黄雾四塞”,晋穆帝永和七年(351)三月“凉州大风拔木,黄雾下尘”,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春二月癸未“黄雾四塞”,太元二十年(395)十一月“黄雾四塞,日月晦冥”,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十月丙申“黄雾昏浊不雨”等[9]。再以代为例,在当时的记载中,沙尘暴通常写作“黄雾四塞”、“雨土”,或如《旧唐书》卷36《天文志下》所谓“黄雾昏”,《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所谓“黄雾昏浊”,《新唐书》卷36《五行志三》所谓“昏雾四塞”,《旧唐书》卷9《玄宗本纪下》所谓“风霾,日色无影”,《旧唐书》卷32《天文志二》所谓“风霾,日无光,近昼昏也”,以及《旧唐书》卷19上《僖宗本纪》所谓“天雨黄土遍地”,《新唐书》卷35《五行志二》所谓“雨黄土”、“黑风雨土”、“雨土,天地昏霾”、“大风雨土,跬步不辨物色”、“大风,飞沙为堆”等。两《唐书》记载唐代289年间,沙尘暴凡25次,平均11.56年一次。
  汉代沙尘暴发生较少,自然有各地方气象记录尚不十分完备的因素,也就是说,可能存在沙尘暴虽然发生然而却未曾在史书上留下记载的情形。但是在神秘主义观念弥漫社会上下的文化背景下,严重的灾异是受到特别的重视的,执政集团因此承受沉重的压力,甚至往往因此引起政治争斗,因而这种异象在记载中遗漏的可能性非常小。应当说,沙尘暴在当时确实是较为罕见的天气现象,这也是这一天象一旦发生则往往受到当政者重视的原因之一。
  对于作为灾异的沙尘暴,当时人从天人感应的思想基点出发,联系政治文化进行神学的解释。每当这样的灾异发生,多有政要发表行政检讨,或进行政策修补。有的持不同政见者则借此进行政治批判。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些情形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今天就这一现象进行历史分析,当然应当以科学的眼光,从自然生态条件和人文活动影响等方面进行客观的分析。
  两汉时期沙尘暴发生的密度较小,有多种因素,当时生态条件与今不同,植被状况比较完好,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农耕的规模,都可能影响自然环境。而当时人们的自然观和生态观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以对生态保护产生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中都有关于限制砍伐山林的规定,云梦睡虎地简《日书》中也记录了有关伐木的时日禁忌。这些适应生态条件,爱护生态条件的礼俗,在汉代民间依然发生着显著的影响。《四民月令》中有正月“可剶树枝”,“自是月以终季夏,不可以伐竹木”等内容,也是体现生态保护意识的文化迹象。就对自然植被的保护而言,新近发现的敦煌悬泉置遗址墙壁墨书《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中可以看到这些内容:
  禁止伐木    谓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尽八月草木令落乃得伐其当伐者
  毋擿剿      谓剿空实皆不得摘也空剿尽夏实者四时常禁
  毋侵水泽□陂池□□……
  毋焚山林    谓烧山林田猎伤害禽兽也虫草木□□四月尽
  毋烧灰    谓□……
  毋用火南方  尽八[10]
这一资料,可以说明对于植被的保护,当时已经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些自觉或并不十分自觉的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礼俗和制度,都是我们在讨论两汉时期的生态条件,认识当时相应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形态时应当予以注意的。
  对于历史时期的沙尘暴灾害,已经有学者进行了综合研究。然而现有成果就文献资料的搜辑来说,尚远远未能完备[11],更深层的研究自然难以推进。本文以两汉时期为限,试作必要的分析,而更进一步的研究,尚有待于今后的工作。
  历代吟咏王昭君事迹的诗作中,杜甫、李白各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王昭君二首》),“蛾眉憔悴没胡沙”(《咏怀古迹五首》)的名句。明代画家仇英在《明妃出塞图》中描绘了汉代西北边地“朔漠”千里,“胡沙”连天的景象。
  历代吟咏王昭君事迹的诗作中,杜甫、李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