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汉魏六朝文学中所见的西
魏晋南北朝的盗墓之风与
谈两汉文化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
魏晋政局与皇甫谧之废疾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
最新热门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的绿洲大国称霸现象

时间:2009-7-24 13:55:28  来源:不详

  分析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绿洲大国称霸现象有助于理解这一时期的西域形势,已往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及此,故略陈己见如次。

(一)

   《汉书·西域传》载:“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还过杅弥,杅弥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广利责龟兹曰: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杅弥质?卽将赖丹入至京师。昭帝乃用桑弘羊前议,以杅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将军,田轮台,轮台与渠犂地皆相连也。龟兹贵人姑翼谓其王曰:赖丹本臣属吾国,今佩汉印绶来,迫吾国而田,必为害。王卽杀赖丹,而上书谢汉,汉未能征”。这是有关西域南北道绿洲大国称霸现象的最早记录。
  据《汉书·西域传》,龟兹国有“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于此相对,杅弥国仅有“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十,胜兵三千五百四十人”。虽然这是宣、时代的资料,但看来早在武帝太初以前,两国强弱之势已判。北道的龟兹得以役使南道的杅弥,也许是由于两国有道直通。传文称杅弥“东北与龟兹”接,或可为证。
  李广利责龟兹之言:“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杅弥质”?表在汉人看来,属国的地位是平等的,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是不能容忍的。当然,坚持这一点不全是观念问题,也是出于稳定西域局势的实际需要。
  龟兹摄于军威,不得不听任李广利“将赖丹入至京师”,而且随着汉在西域势力的增强,役使近傍小国再无可能,但视杅弥为臣属的观念却根深蒂固,终于导致赖丹被杀事件的发生。赖丹被杀,昭帝因故未能征讨,直至宣帝本始四年,据《汉书·常惠传》,纔由常惠“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伐龟兹,斩姑翼而还。这次讨伐固然是因为龟兹杀害汉使者,客观上也是对龟兹霸权的打击。
  常惠伐龟兹之后五年(元康元年),有万年事件。据《汉书·冯奉世传》(卷七九),奉世送大宛客至伊循城,“都尉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幷杀汉使者奚充国。时匈奴又发兵攻莎车城,不能下而去。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皆在北道诸国间。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莎车叛汉,据同书“西域传”,直接原因是汉所置莎车王万年“暴恶,国人不说”,杀万年和汉使者的是莎车前王之弟呼屠征。应该看到,呼屠征“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不仅是背汉,也是称霸行为,受攻击并与歃盟的南道诸国中必有若干在昔役属莎车。莎车一旦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便难以控制,这正是冯奉世所担心的,故矫制发兵“亟击之”。
  降至元康初,由于匈奴衰落。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又较本始年间巩固,居然还出现万年事件。万年和赖丹被杀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南北道绿洲大国不甘心丧失原有地位的反映。这些事件也许最终促成了西域都护的开府施政。
  元帝以后,西域内属诸国官吏皆佩汉印绶,据《汉书·西域传》,鄯善国有“击车师都尉”、“击车师君”,龟兹国有“击车师都尉”,焉耆国有“击车师君”。揆情度理,这些官职应由各国自设于归汉之前。[1]这似乎表明,车师曾经也是一个大国。[2]果然,则从中可以看到绿洲大国称霸现象的另一侧面,卽邻近大国之间的对抗。
  囿于资料,对于西汉早期西域南北道绿洲大国的称霸现象,我们祇能通过龟兹、莎车、车师的活动约略窥见一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西汉对西域的统治确立以前,不少南北道绿洲大国各有其势力范围;这些大国役使其近旁小国,有时亦与其它大国对抗。
  从李广利责龟兹起,西汉在西域显然一直实行属国间不凖受质或纳质的规定,因而南北道大国称霸现象几乎绝迹。不仅如此,西汉还有意促成大国的分裂,以利控制,神爵年间分车师为前、后国,甘露元年使大小昆弥分治乌孙,均是其例。《汉书·西域传》一开头便说“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师古注引司马彪《续汉志》云:“至于哀、平,有五十五国也”。[3]虽然武帝通西域时未必“三十六国”,[4]但西域诸国因分裂而国数日益增多应是事实。这种分裂卽使不完全是西汉有意造成的,也与西汉实行属国与属国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