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苏定方事迹考疑试论稿
关于李之藻生平事迹的新
 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
最新热门    
 
邵荣事迹钩沉

时间:2009-7-24 13:54:58  来源:不详
一般认为,朱洗异己以巩固统治的策略,集中体现在朝统治完全稳固以后发动的胡蓝之狱中。其实早在明朝建国前,在由亲兵到皇帝的发迹过程中,朱元璋就已多次运用各种手段,铲除威胁其地位的伙伴、同事乃至上司,为攀升扫除障碍。一向为官私记载湮没的大将邵荣的事迹,就曲折反映了明朝建立以前江南红军内部剧烈火并的事实。
   朱元璋军至正十五年(1355)渡江,所向披靡,到至正二十二年(1362)忽遭重创。年初苗军在浙东叛乱,三月陈友谅部降军在江西叛乱,均诛杀大批高级将领和官员。朱部元气大伤,不少重镇被陈友谅部收复。就在此时,朱军内部又发生了重大内讧。《实录》载:
秋七月……丙辰,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谋反,伏诛。荣粗勇善战,与上同起兵濠梁,上待之甚厚。自平处州还,益骄蹇,有觊觎心,常愤愤出怨言。部将有欲告之者,荣惧不自安,与赵继祖俟间作乱。至是,上阅兵三山门外,荣与继祖伏兵门内,欲为变。会大风卒发,吹旗触上衣,上异之,易服从他道还。荣等不得发,遂为国兴所告。上召荣等,面诘之,具伏,曰死而已。上不欲即诛,系于别室,召诸将曰:‘吾不负邵荣,而荣所为如此,将何以处之?’常遇春曰:‘荣等凶悖,一旦忘恩义,谋为乱逆,不利于主公,将害及我等。纵主公不忍杀之,我等义不与之俱生。’上不得已,命具酒食饮食之,涕泣与诀,皆就诛。[1]
   在有关叛乱的记载中,只有谈迁分析道:“彼渡江旧勋,俱鱼服之侣,臣主未定,等夷相视。见兵柄独握,未免为所欲为耳。”[2] 的确,当时朱元璋与诸将皆奉龙凤政权号令,并无臣主名分。但是朱元璋自渡江、攻集庆路以来,由副都元帅一路升至江南行省平章、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又称吴国公,正声势煊赫之时。“渡江旧勋”应为其亲信班底,有何理由愤恨“兵柄独握”而敢于“觊觎”其位呢?
邵荣在《实录》最早出现于至正十五年义军渡江时:“上率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善长、常遇春、邓愈、耿君用、毛广、廖永安各引舟渡江。”[3] 从这个序列看,邵荣似位于朱元璋嫡系中,仅次于徐、冯的位置。但其未包括当时义军主要首领郭天叙、张天祐及其部属,并不可信。
   俞本则记,先有徐达、汤和,后有邵肆、邵荣、廖永安等共五人,在攻克集庆路后、建立江南行省和行枢密院前升任同佥,三人以下有俞通海、邓愈、赵继祖等多人同时升院判 [4]。俞本所忆,时间或有参差,而事当非妄。参《实录》,徐、汤时攻守镇江,实为元帅。而《实录》载第二年三月:“升廖永安为行枢密院同佥,俞通海为行枢密院判官。”不久方有“汤和为枢密院同佥。”[5] 应即俞本所忆诸将升同佥之事。早在攻克集庆路前的至正十五年八月,陈闻“从邵四元帅克溧阳。”[6] 四当即肆,邵肆此时已拥元帅之号,地位自非寻常,可为俞本记录旁证。总之,在攻克集庆路前后,邵肆、邵荣与相对独立的巢湖水军首领廖永安,同为武将中官职最高者。而邵肆不久即阵亡 [7],廖永安于至正十八年(1358)底不慎被俘[8]。从此,最初三位高官仅剩邵荣一人。
   《实录》载,至正十九年(1359)初,“平章邵荣破张士诚兵于余杭。”[9] 此时朱元璋本人也任行省平章,直到“是年五月,太祖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10] 而徐达、常遇春、胡大海、邓愈等大将不过行枢密院佥院、同佥等,其余诸将多为院判、元帅。龙凤政权的行省、行枢密院官阶仿照元朝体制,丞相正一品,平章从一品,佥院等皆从二、正三、从三品官。可见,在朱元璋升任丞相之前,邵荣的地位与之相当,而远高于其他将领。
   《实录》又载,至正二十一年三月,“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命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以枢密院同知邵荣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同佥常遇春为参知政事。”[11] 改制的背景是年初“亳都升上为吴国公”12,朱元璋由一省长官升为凌驾于行省之上的吴国公,开始把原有的行省——枢密院系统改造为类似独立政权的体制,而高级将领多由行枢密院改任行省。从改官情况看,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