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苏定方事迹考疑试论稿
关于李之藻生平事迹的新
 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
最新热门    
 
邵荣事迹钩沉

时间:2009-7-24 13:54:58  来源:不详
邵荣之外最高者徐达于七月升枢密院同知,年内转中书右丞 [13],不过正二品。邵荣仍然是诸将中地位最高者。
   邵荣为何、何时由原任平章改为改制之前的枢密院同知?很可能是至正十九年五月朱元璋升行中书省长官丞相时,原同为平章的邵荣改任行枢密院最高官员:枢密院同知。俞本记至正十八年底,“上定诸将功,以邵荣、李善长为平章,除(徐)达、汤和为右丞,常遇春为参政。”[14] 所言当即次年定制后授官事。“邵荣、李善长”之谓,尽管时间记载有误,且李善长时远不及平章,但系对当时或后来文武最高官僚的记忆,当无大出入。由此,朱元璋升丞相、称吴国公的同时,邵荣虽于官位品级略有参差,而地位仍紧随朱元璋之后,远非其他将领可比。
《实录》对邵荣“粗勇善战”极少着墨,只有至正二十二年三、四月平定处州叛乱书之稍详:“上闻处州之乱,命平章邵荣率兵往讨之……平章邵荣等兵至处州,令院判张斌等分攻四门……平章邵荣及元帅王祐、胡深等兵攻处州,烧其东门,军士登城而入……以王祐守之,荣乃还。”[15] 在邵荣大军压境前,刚刚镇压宁越府叛乱的李文忠就以邵荣的名义虚张声势,使想趁火打劫的张士信军闻风丧胆 [16]。但宋濂提及处州之役,记安南翼总管季汶“勒部驻白岩,出其不意攻之。已而中书平章政事邵某亦引兵至,左右夹击。”[17] 行文中淡化邵荣的作用,并称其为“邵某”,笔显然小心翼翼。
   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大军进逼应天府,朱元璋军在江边应战。《实录》载:“冯国胜、常遇春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伏于石灰山侧。”[18] 早在刚刚占领集庆路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就在行枢密院系统之外建立了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司,交由亲信冯国用统率,其众多亲信猛将精兵多属此系统。帐前亲军都指挥使司之名,应模仿元朝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19],元朝此司初设时就是三万人[20]。它下设“左右等翼元帅府”,有“前、后、左、右、中五翼”[21]。冯国胜是已经去世的冯国用之弟,“袭其职,仍掌亲兵。” [22] 结合常遇春、胡大海等以中、右翼元帅身份“宿卫帐下”的常见记载,可知此“帐前五翼军”一定就是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司所属的朱元璋部主力军。但亲历龙湾之战的俞本记:“上调常遇春拒长张于龙湾,邵荣拒五王于石灰山,徐达居中应援。数战不利,上调邵荣兵沿江西截战。”[23] “五王仅免,登舟而遁。”[24] 显然,在龙湾之战中总率朱元璋所称“精兵”的五翼军 [25],发挥关键作用的,不是常遇春等,而是邵荣。
   综上所述,邵荣是地位仅次于朱元璋的大将,战功卓著而声名远播。这似乎可以解释其“觊觎”之心了。但是,如果邵荣的确是朱元璋手下老资格亲信将领,其地位何以远高于其他将领,而近于同朱元璋比肩呢?为什么各种官私记载均回避介绍这次叛乱的来龙去脉呢?《实录》介绍邵荣来历,只说与朱元璋“同起濠梁”,并不说其曾投奔或投降朱元璋,估计其与汤和类似,加入郭子兴义军不在朱元璋之后。而邵荣的身份,可对照被隐瞒的另一重要史实来查寻。
   对红军渡江后从太平(今安徽当涂)四出攻略特别两攻集庆前后义军活动,《实录》载:
   (至正十五年六月)方山寨民兵元帅陈埜先以众数万来攻城……擒埜先……众皆降……徐达克溧水州。
   (七月)发兵攻集庆路,留陈埜先于太平,命元帅张天祐率诸军及埜先故部曲以行,兵至集庆,攻之,弗克而还。
   (八月)复议遣兵攻集庆……上曰:我久知其不诚……埜先既辞去,我师亦止不行。克溧阳县……陈埜先既归,收其余众,屯于板桥……习伯融攻芜湖县,克之。
   (九月)命元帅张天祐率所部军攻集庆。己亥,天祐等至方山,攻破左答纳识里营,走之。陈埜先遂叛,与元福寿合兵来拒,战于淮水上。我师失利,天祐、郭元帅皆战死……陈埜先追袭我军于溧阳,经葛仙乡,乡寨民兵百户卢德茂恶埜先反复,谋杀之……其下复推埜先从子兆先领其众。[26]
   按《实录》给出的顺序,义军依次攻克溧水、溧阳、芜湖。但实情是汤和“分兵取溧水、句容,克而守之。”[27] 赵德胜则“诸将乃下太平,连攻芜湖、句容,取之。秋七月辛卯克溧水,八月破溧阳,公皆有功。”[28] 姑不论《实录》记攻克溧水的时间可能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