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晋恭帝之死和刘裕的顾命
最新热门    
 
刘裕门第考

时间:2009-7-24 13:55:05  来源:不详
 平原太守,领县八,户5913,口29267。
  洮阳令,属零陵郡。郡领县二,户3828,口64828,则每县领户547,口9261。
  临沂令,属南琅邪郡。郡领县二,户2789,口18697,则每县领户1394,口9348。
以上为刘宋统计,东晋数字一般可能还要少一些。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这些数字和上述晋宋郡县平均户口数比,有的不及(东安太守、海西令、洮阳令),有的超过(武原令、彭城内史、平原太守、临沂令),而和高级士族“屈就”的郡县相仿,这就证明,刘裕及其婚姻家族一般不可能是庶族。第二,刘裕及其婚姻家族在三代人中没有一人治理过象吴郡、会稽那样的大郡(户约50000)甚至没有治理过万户之郡,所治县户数也远较三品县秣陵、句容为少,这又证明他们一般决不可能是高级士族。
  再看第二类官:郡功曹。
  郡功曹“主选举”,曹魏“皆取著姓士族为之”[18]。后来有些变化。京师显贵子弟起家多改由三公、相国、将军各府掾属[19],但位望稍差的官吏子弟或地方上豪族仍以郡功曹为入仕的重要途径。见《晋书》《彬传》、《段灼传》、《忠义刘沈传》、《庾峻传》,《荀岳墓志》、《石  (  )墓志》等[20]。而且出仕本郡是一种特权。《晋书·束皙传》:祖父两代均郡太守,因兄璆得罪三公石鉴,“鉴以为憾,讽州郡公府不得辟,故皙久不得调”。这是以压制仕州郡作为打击手段,反过来也就证明仕州郡包括当郡功曹在当时还颇为荣耀。东晋郡功曹的地位似乎又有所下降。著名北方高门如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袁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高平郗氏,子弟无一仕郡,这可能和北方高门侨居江南,土断前与地方关系不密切有关,但主要恐怕还是因为郡吏的地位下降而不屑为,所以土断后北方高门仍不仕郡,而江南高门中显赫的各支也一直不为郡吏。他们的出路大多数情况是由司徒、丞相、将军府辟为掾属,或起家佐著作郎、秘书郎,至少也得充州佐。后来南朝起家州从事的人方被视为“士流”[21],大概就是由此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制度。在东晋只有高级士族中位望最次的家族还继续仕郡。如会稽虞预先后为县功曹、郡功曹;兄喜,也出任过郡功曹。会稽虞氏作为南土士族位望本无法与南渡之北方士族相比,而虞喜兄弟一支又是其中更差的[22]。再如吴郡顾辟强“历郡功曹”[23],而他也不属顾荣、顾众、顾和等比较显赫的各支。他如孔严、谢沈、虞謇等,情况大抵相同[24]。不过尽管如此,郡功曹一般还得由低级士族充任,庶族仍不敢染指。《宋书》卷九一《孝义·吴逵传》:吴兴人,“太守王韶之擢补功曹史,逵以门寒,固辞不就”。王韶之任吴兴太守有两次,这一次在刘宋景平元年(424),离刘裕代晋才四年,很明显,吴逵之固辞功曹,反映的是东晋的风气。当然,所谓“门寒”在东晋情况比较复杂,也有可能指低级士族,甚至个别高级士族[25],但根据吴逵“家徒壁立,冬无被绔,昼则庸赁,夜则伐木烧砖”的境遇,再以与吴逵同时由王韶之察孝廉的潘综当过“左民令史”[26]显然出身庶族作为侧证,似乎还应该推定吴逵所谓“门寒”是指自己的庶族身份。所以刘裕及其婚姻家族,仅从充任郡功曹这一点看,一般也不可能是庶族,多半应是低级士族。

 至于第三类官职则更明显地体现了刘裕家族的特点。
  尚书郎:这是一个把持在士族手中的官职。《颜氏家训·涉务篇》:“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只不过因为事务烦剧,第一流高门后来逐渐不大愿意充任除吏部郎以外的其他尚书郎了。《晋书》卷七五《王坦之传》:“仆射江虨领选,将拟为尚书郎。坦之闻曰:自过江来,尚书郎正用第二人,何得以此见拟!虨遂止”。此事又见《世说·方正篇》,刘注:“此知郎官寒素之品也”。然刘说是不对的。所谓“第二人”,乃指比太原王氏位望稍逊的第二流以下的高级士族[27],而决不是指“寒素之品”。《晋书》卷七五《王国宝传》:“中兴膏腴之族惟作吏部,不为余曹郎”,也是此意,是将膏腴之族与一般高级士族相比,而不是与“寒素之品”相比。通观东晋一代,除王导这一支以及极少数高门(如太原王湛一支)未为吏部以外之尚书郎外,其他高门如琅邪王氏中位望微减的王彪之、王准之、王韶之、陈郡袁乔、颍川荀伯子、吴郡顾众、济阳蔡谟等,都当过尚书郎[28]。其中王彪之、荀伯子之事更能说明问题。《晋书》卷七六《王彪之传》:“从伯(王)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由此虽可看出诸王佐要比尚书郎清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