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方豪与中西交通史研究
中西文化的相遇与冲突
明清时期的北京教堂与中
民本与民主——中西文明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
我与汉唐史研究
论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汉
试论汉唐奴婢身份地位的
最新热门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史料的一个概观(修订本)

时间:2009-7-24 13:55:41  来源:不详
今为止热衷的研究课题。近二十年来,由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学者有机会到海外调查,而通过上海古籍出版社为首的几家出版社的努力,近90%的海外所藏敦煌文书资料已经用清晰的图版印成大型图录11,极大地便于我们的全面整理和研究工作。
  由于资料的全面公布,我们可以系统地收集有关中外关系史的资料,特别是散见于敦煌寺院帐目中的资料。在这方面,唐耕耦等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为我们检索文献提供了方便12,但因为他们所依据的缩微胶卷和《敦煌宝藏》的图版不够清晰,有些文字仍需再斟酌,而俄藏敦煌文献的资料在当时根本见不到,因此大多数未予收录。吐鲁番文书的情形与敦煌文书类同。其中1959—1975年间新发现的汉文文书,已经由唐长孺先生为首的吐鲁番文书整理小组整理出版,而且新刊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图录本(4册,文物出版社,1992-1996年)图文兼备,极便学者对照使用。
  姜伯勤先生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一书,依据专题钩稽了大量有关汉唐中西关系史的资料,并给予精辟的解说13。但敦煌吐鲁番文书数量庞大,其中仍然有许多重要的史料值得研究者发掘利用,如早在1928年就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全文公布的《历代宝记》中,就有一段十分珍贵的有关摩尼教和景教的记录,大概因为《历代法宝记》是一部剑南道禅宗和尚编纂的灯史,因此未能引起中西关系史研究者的注意,实则这条材料对于已经几乎穷尽的汉文摩尼教和景教史料来讲,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14。像这样的材料,我想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不断地被发现,一些旧有的资料也会获得新的解释。 

  3.石刻碑志和题记

  中国各地保存有大量石刻史料,主要有石碑、墓志和造像题记三大类。近年来,由于出版社在学术和经济的双重动力下,出版了大量石刻史料的合集,包括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千唐志斋等处所藏碑志的拓片,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出土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墓志的照片,其中许多是首次发表的新材料15。这些石刻材料中包含有较多的外国来华人士和外来宗教的内容,我曾经检索收集过其中粟特人的墓志,迄今已经有上百方之多。近年有关入华粟特人研究的进步,部分就是因为利用了粟特人墓志。在这类墓志本身的整理工作方面,罗丰先生的《固原南郊隋唐中亚史氏墓志考释》,可以说是一个典范16。这些石刻资料里面,有时包含有极其重要的有关中外关系的新信息,比如波斯人李素的墓志,不仅提供了一个曾任唐朝太史令的重要人物的事迹,而且也牵涉到希腊、波斯星占学的传入中国和景教传播的问题17。由于仍有不少石刻材料尚未出版,我们相信,对石刻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将会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史料革命。 

  4.胡语文献

  在敦煌、吐鲁番乃至中原地区,都多少不等地出土过来华外国人所写的文献,其中相当一部分被西方考古学者攫取到手,带回西方。经过各国学者(主要是西方学者)近一个世纪的解读研究,已有相当一批文献被译成现代英、法、德文,其中有许多极其珍贵的中西文化交往史料,如敦煌长城烽燧下面出土的粟特文古信札18、吐鲁番出土中古波斯文《摩尼教赞美诗序》19,许多都还没有完整的或令人满意的汉文译本。中国考古工作者发掘所得,也有一些重要的资料,如黄文弼得自吐鲁番的《高昌回鹘摩尼教寺院文书》20、新疆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墓地发现的《粟特文奴隶买卖契约》21、西安出土的汉语与钵罗波语的《苏谅妻马氏墓志》22等,也异常珍贵。这类文献的语言属于古代死语言,要准确译出,需要做大量的对证和考释工作。近年来随着这些语言研究的进步和相关的对比材料的增加,对这些胡语文献的解读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比如粟特文古信札,使我们有了更为可靠的英文译本23。这些胡语文书,从内容或者词汇上有不少与汉语文书相关,马小鹤先生关于东西方摩尼教词汇的对比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工作的样板24。尽管把这些胡语文献译成汉语难度很大,但价值也大,相信我们能够克服困难,把重要的胡语资料系统全面地翻译出来,使之成为中国历史文献的一部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