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
走向再造:试谈十世纪前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
中国社会形态演变 ——
关于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
更加完整与客观:中国近
关于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
从“疑古”走向“正古”
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
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
最新热门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1]

时间:2009-7-24 13:55:43  来源:不详
的人、形成制度的过程、制度的规定与实施,无不反映着形形色色的利益关系。正是各类关系与制度本身之间形成的“张力”,决定着制度运行的实际曲线。我们既需要研究有关制度的具象内容,例如其机构、职任、法规等等,又需要注意尽管无形却更为重要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渗透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制度的运行过程[14]。对于种种关系网络特有的运作机理与渗透方式,我们至今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如果我们重视制度的实际运作而不仅仅是其条文,那么,我们将清楚地看到,一方面,制度既确定又限制着人们集体选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制度本身既由“关系”构成、又被“关系”限定。
  宋代历史上涉及制度研究的一些重大问题,本身即是对于“关系”的探究——例如制度与组织的关系、制度与人事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等。再以官僚选任制度为例,在选任原则方面,任人与任法的关系;规定条文方面,法与例的关系;选任机构内部,官与吏的关系;参选资格方面,课绩与年劳的关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是处理这些关系时不同的公开规则与潜在规则,反映出人与制度间的互动,塑就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不同特质。强调“关系”,我们有可能将制度置于活动的场景之中;有可能提炼出更具实质意义的问题;有可能走向对于制度史的立体认识。
  无庸讳言,当我们对官僚制度中的某一项或某一侧面进行局部考察时,有时可能忽略了环绕这“树木”的“森林”,特别是这“森林”得以生长的环境。当然,我们可以说是“一叶知秋”,从局部可以看到全局;但是,如若没有全局作为思考的背景,落叶绝不等于缤纷的秋季。
  就宋史研究的不同领域而言,我个人曾经接触过宋代政治、文官制度、区域性家族、妇女史等方面的一些论题,在感到分身无术的同时,也考虑到课题彼此之间的关联。历史现实本来是没有那么多界域和屏障的,人为地将其拆解开来是为了研究的专门与方便;那么,这种“拆解”也可能造成理解中的隔膜与偏差。今后的我们,是否有可能寻求沟通的出路?
  官僚制度与政治史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而它与社会史、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课题也都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沟通与深入有着多方面的需要,研究者也有着多种选择。如何突破以往制度史的叙述阐释框架,将制度与社会氛围、与文化环境、与思想活动联系起来考察,把貌似抽象的制度“还原”到鲜活的政治生活场景中加以认识,赋予制度史研究以应有的蓬勃生命力,我们需要新的视角。我想,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我们所追求的,不是非此即彼的一锤定音,而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空间,是坦诚合力而求得臻于新的境界。

四、严格学术规范,加强学术交流

  “制度阐释的深入”问题,在这次会议的多数论文中都有所涉及,是大家关心的中心议题之一。我们靠什么推动这种“深入”,靠什么保证学术品质的提高?我觉得,途径之一,是强调学术规范,加强有锐气的严肃的学术交流。  所谓“规范”,实际上就是一种执行中的标准,一种规则;它应该是有效表现特定思维方式的确当途径,是推进学术发展的必要手段。学术规范不仅是一系列技术标准,而且是使学术受到应有尊重、真正取得进展的保证。
  据我个人理解,学术规范实际上是一种学术意识,学术境界。它有助于我们寻找本领域的学术前沿,寻找自己的学术起点。它应该充分体现认识演进的过程,反映既有的研究、个人的贡献——包括提出的问题、采用的材料、立论的依据与阐发的方法。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规范,应该首先审视自己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式,从自我质疑开始,努力摒弃先入为主而过于轻易空疏的模式化结论。重视学术规范,是敬业精神的要求,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学术品质都是一种提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史学,一代人应该有一代人推进学术的责任感。大陆宋史学界对于制度史的研究无疑有着深厚的基础,而这既是我们的长项,又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满足于自说自道而忽略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15]。如若我们今天还不能痛下决心从自身开始脚踏实地进行调整,则将愧对我们在相关领域中的同行,也将愧对从事宋代制度研究的前辈与后人。
  赵宋一朝,存在许多看似矛盾的耐人寻味现象,有非常开阔的思考馀地,需要整体上更为深刻的把握。笔者相信,多元而良性的互动,无数认识与再认识的碰撞、累积,将使我们对于宋代的历史有更为清晰而确切的理解。目前首先应该致力的,是通过自觉的、群体性的持续努力,形成一种真正具有锋芒的、中心突出而高密度的学术交流。只有在这样一种学术空气之下,宋代制度史的研究才会真正有整体性的明显突破。

[1]制度史自身,本无所谓“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