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
新见北齐《丰洛墓志》考
地方豪右与魏齐政治——
北齐韩长鸾之家世
北齐史馆考辨
最新热门    
 
跋北齐《可朱浑孝裕墓志》

时间:2009-7-24 13:55:43  来源:不详
散官,此后全都是在禁军供职。从若曷直荡第二副都督、直斋之禁军中级军官48,历经直閤将军、武卫大将军这样的禁军高级将领,最后做到右卫大将军,已经是仅次于领军的禁军统帅了。东魏北齐特重禁军,禁军兵源依靠所谓“九州勋人”,即六镇内迁的镇民。墓志说可朱浑孝裕“爰处禁戎,兼督骁武,英杰之气,足冠时雄”,这其实是多数六镇后裔共同的人生之旅。照理,六镇后裔生长内地,也应当有一个文化面貌上的变化过程,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人生道路,即淡化武人色彩。但是,周、齐和陈三国间的对抗与战争,使北齐和北周的内迁镇民长时期纳入军事管理体制,变化甚微。
  而可朱浑孝裕本人,就以禁军将领的身份,参加了对陈的战争,寿阳之役兵败被俘,死于建康。 
  三、关于可朱浑孝裕之死

  《可朱浑孝裕墓志》云:“俄尔江湖不静,伧楚放命。爰命虎臣,扬旌讨扑。”这是指陈将吴明彻所领导的对北齐淮南地区的北伐,时间是陈宣帝太建五年、北齐后主武平四年(573年)。《陈书》卷5宣帝本纪:“(太建五年)三月壬午,分命众军北伐,以镇前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己丑……北讨大都督吴明彻统众十万,发自白下。”49
  这是一场旨在争夺淮南的战役,要改变军事上的穷蹙被动局面,陈就需要把防线从长江北推至淮河,在淮南建立战略纵深带,恢复齐梁时候的南北态势。因此,战事一开始,就从上游的郢州到下游的瓜步,全线渡江,克城拔戍。
  根据墓志,可朱浑孝裕为右卫大将军,在武平四年“五月中”。这一年五月朔丙寅50,而五月上旬,瓦梁城(己巳)、庐江郡城(甲戌)都已经为陈军所克,随后,沿江重镇历阳(丙子)、齐昌(乙酉)也先后失落,战局一边倒51。这个时候孝裕升迁,其背景应当是北齐的一次援救行动。墓志说:“王披坚执锐,亲率旗鼓,萁张翼舒,左婴右拂,思欲顾盼而平陇蜀,欬唾而荡荆扬。”可朱浑孝裕大概属于较早的援军,故得入寿阳城。墓志文字显示,孝裕及其所部还没有投入到淮南战场上,就被围困在寿阳城内。吴明彻大军于七月攻克寿阳外城,此后,围困寿阳城两个半月,十月乙巳日,城溃, “生禽王琳、王贵显、扶风王可朱浑孝裕、尚书卢潜、左丞李騊駼,送京师” 52。墓志说“时不利兮,奄同遂古”,就是指孝裕做了俘虏、未能生还的事实。
  寿阳俘虏中,王琳被杀于淮南,后枭其首于朱雀航。其余诸人,命运各不相同。关于寿阳被俘的北齐文武官员,以《北史·卢潜传》记载最为清楚:“寿阳城中青黑龙升天,城寻陷。潜及行台仆射王贵显、特进巴陵王王琳、扶风王可朱浑孝裕、武卫将军奚永乐、仪同索景和、仁州刺史郦伯伟、霍州刺史封子绣、州刺史高子植、行台左丞李騊駼等督将五十八,军士一万皆没焉。陈人杀王琳,余皆囚于东冶。”53与《陈书·吴明彻传》比较,多出了很多,这是因为《北史》所记,包括了淮南战役中各个战场的被俘人员,如仁州刺史郦伯伟、霍州刺史封子绣、秦州刺史高子植,都是在各自的州城陷落时被俘的。这些俘虏到了建康之后,都被关押在东冶。
  墓志说可朱浑孝裕“以大齐武平五年五月十一日薨于扬州之地,春秋年卅八”,但是没有交代是怎么死的。如果是如卢潜那样“闭气而死”,杀身成仁,那么照理墓志会有所奖饰。我怀疑可朱浑孝裕是被“明正典刑”杀掉的。寿阳被俘诸人,以王琳位望最高,其次便是扬州刺史王贵显、右卫大将军可朱浑孝裕、行台尚书卢潜。这四个人,王琳早就被杀,其余三人都被送到建康。卢潜以北朝士族高门的身份,似乎还受到一定的礼遇,但他很快就死了。王贵显既是侯景旧将54,很可能也是鲜卑化的北镇胡族,这一背景使陈朝君臣对他不会有好感。可朱浑孝裕官爵高于王贵显,鲜卑族背景更突出。陈宣帝如果要在某种仪式上杀俘祭刀,这两个人最难逃脱。可朱浑孝裕死于武平五年五月十一日,已在被俘七个月之后。案吴明彻“(太建)六年,自寿阳入朝”55。很可能,在吴明彻入朝之时或稍后,建康举行了某种仪典,可朱浑孝裕就死在这个时候。
  被俘诸人,多数没有被杀,其中有些人还有机会逃走。《北史·卢潜传》:“时李騊駼将逃归,并要潜。”这是逃得比较早的,还有被俘四、五年以后,才找到机会北逃的。《北齐书·封隆之传》,隆之子子绣,“陈将吴明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