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
孔孟时代及对孔孟思想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民国时代的外交
先秦华夷之辩杂论
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
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
中国的国际化:民国时代
最新热门    
 
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潮

时间:2009-7-24 13:56:00  来源:不详
    先民本思潮历经殷周、春秋、战国三阶段,历时千余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座特殊的“思想库”。

    殷周时期民本思想主要见于《尚书》、《诗经》等典。前者是中国最早的政论萃集,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总的源头。《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天聪,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无逸》:“治民祗惧,不敢荒宁。”《梓材》:“唯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些精彩句式应该有一个凝练过程,因此其思想萌芽的形成肯定更早。魏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把民本思想概括为八个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虽无原典可依,但在总体上符合《尚书》一贯逻辑,成为此后中国政治史上的至理名言。《诗经》中的民本思想散见于风、雅、颂各部分,虽是采风实录,但也表现出一些头脑醒者“居庙堂之高”时的忧民意识,其《七月》、《伐檀》、《硕鼠》等篇着眼于经济生活事实,强调民生问题,尤可注意。除诗、书外,这个时期的民本思想亦散见于甲骨文和金文中。

    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主要见于《左传》、《论语》、《墨子》等典籍。《左传》述史,对各类新思想收录详备,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时代思潮概貌。《左传》首先注意到民利及民间疾苦问题。记载了许多发展经济、体恤民力等德政,强调“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文公十三年)“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昭公三十年)。《左传》还把民与“礼”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进步。例如,齐景公在与晏子一次对话中竟领悟到尊民是“礼之上也”(昭公二十六年)。尤值得指出的是,《左传》不仅继续强调民与“天”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民与“神”的关系,在理论上具有更大尖锐性及更明显的突破性。如说:“民,神之主也。”(僖公十九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桓公六年)“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庄公三十二年) 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动荡,这些开明言论关联着“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事实,凝结着大量失政教训,饱含着哲人的沉思。孔子继承了《左传》中所述的民本思维,对国家的暴力作用进行反思,提出“仁者爱人”原则,主张重教化而轻刑罚,强调“使民如承大祭”。他的博施于民的圣王观,实际是从人道主义高度对殷周和春秋以来,重民、得民、保民、有民、爱民、成民、养民、利民、亲民、富民、裕民、便民(这些提均见于相关史料中)等治国理念和执政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墨子》中也有激烈的民本思想。但相对而言,孔子中庸主义的民本思想符合宗法社会实际及其继续发展的逻辑,因而有广泛和持久的影响力,成为此后孟、荀民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战国时期民本思潮进入鼎盛阶段。无论是此时托管晏之名而明确概括出的法家化的“民本”提法,还是此时产生的农家“饔飧而治”(君主自食其力业余从政)的政治空想,抑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