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患难相恤:论中国民间的自治与扶贫

时间:2009-7-24 13:57:09  来源:不详
濟條件差的家庭,甚至於病倒的過客,都有義務施與救濟。16 
  社倉是中國古代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項革命性的創新。它能同時發揮平年扶貧和凶年賑災的功能,「惠活鰥寡,塞禍亂源」。17 由於社倉備荒恤貧的功能,歷朝歷代都設法推行,一直到1930年時國民政府還在大力推行倉儲制度。18 
  另外一個具有自治性質的賑災扶貧制度,是江蘇省寧屬農業救濟協會在民國20年代初期辦理的儲押農倉。
    三、儲押農倉
  民國二十一年因豐收成災穀賤傷農,江蘇省寧屬農業救濟協會舉辦儲稻押款,以調劑農村金融,平准糧價,建有儲押稻倉114處,儲押農戶三千多家,押稻二萬二千多石,貸出押款四萬四千多。次年經凌道揚、徐廷瑚呈請實業部,該會與中央農業推廣委員會合辦中央模範農業倉庫,以秦淮河流域為農業倉庫區域,以寧屬農業救濟協會已辦倉庫為基礎,選定殷巷鎮、淳化鎮等九個鎮埠為倉庫地點。農倉業務以穀物儲押為主,代辦農產運銷和加工製造、包裝。當年建倉301處,貸款為114,987元。由創辦機關籌撥資金設農倉,由幹事負責經營。業務區內,每設一個倉庫,組織一個農倉監察委員會,委員由各該區內經農倉認可的農業合作社幹事中,推選代表5-7人,該委員會負責審議倉庫經營管理的各項制度。倉庫股本總額不限,股東以本區內農業合作社社員為限,每股二元,每人不得多過十股,股東每人一權。農倉基本金至少籌有十萬元,由創辦機關分擔五萬元,再由創辦機關募捐五萬元。農倉抵押利率,比當地放款利率低兩厘為標準。19 
  農倉分專倉和分倉兩種,押款程序不同。倉庫管理區域分為5個區,各區辦事處在指定地點附設專倉,為便利一般農民的需要,隨時都可攜稻前來抵押現款。程序是農民自行把稻運到專倉,登記等級數量後,當面裝入麻包,加簽編號,發給儲藏證憑以押款。贖時,持押款證書贖回原稻。各專倉都用麻袋儲藏,每袋編一號碼,十包一行,依次排列,固定位置,以便隨時檢查。各倉均瓦房磚牆,通風無潮濕,下墊木板,並養貓防鼠,確保儲戶的抵押七八個月內無虞。20 
  該協會以互助和自治的原則辦理農倉,「本會之經營農業倉庫,絕非商場之謀利性質,亦非純粹政府舉辦之救濟行為。其最大之目的,無非領導訓練一般農民,養成合作之精神,獲得組織之能力,起而自解自決切身之民生問題也。」21 「本會認為不僅以資金救濟農村,已完具農倉之義務,其尤重要者,為如何訓練農民,使改變其往日各種守舊頑固自私自利態度,及選拔急公負責之領袖,庶賴此經濟上相互關係,而開啟及解決將來復興農村進行途程上之困難」。採用各種會議,訓練分倉農民。1、四次儲戶會議,均由全體儲戶參加。2、分區保管員會議,各區辦事處內,全體分倉保管員參加。3、監事會議,各區監事從各分倉保管員中推選,由協會加聘。另外凡不自行推舉代表前來請求登記調查者,雖然該村位置適當宜立分倉,也不勉強成立。這些措施,旨在培養農民的自治精神。22 
  農業倉庫的作用是在豐年時,透過儲押,調節市場糧價,使不致於穀賤傷農。等到荒年時,農民可以贖回稻穀以出售比較好的價錢。23 這種辦法,平年時,不但可保障農民利益,荒年時,也保障不會有缺糧的情況發生,提供了有效的社會經濟保障。
  儲押農倉制度和自漢朝開始建立的常平倉的作用相同。常平倉是在官府豐年時買進糧食屯積,荒年時賣出,以調節物價。但常平倉是由官方辦理,弊端很多24。而民辦的儲押農倉,農民可自由儲押或贖回,類似市場的運作,效果比較好。
  在民國時期,另外一種廣為推廣的自治扶貧辦法是信用合作社制度。

  四、自治互助的信用合作社
  民國九年賑濟華北五省旱災時,梁士詒、汪大燮等發起十四個團體聯合成立華北救災總會,並與在北京的美、比等六個外國使館組織的國際對華救災會,聯合組成國際統一救災總會。民國十一年又成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總會設在北京,各地的華洋賑團改為分會,始為一個永久機構。25 該會雖是慈善組織,在民國史上卻有突出的地位。
  我國農村經濟之復興工作,以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致力最早,該會自民國十年成立後,感於救災不如防災,乃興水利以防河患,築公路以利交通,倡合作以蘇民困,藉中外人士之協力同心,慘淡經營,頗著成效,而為我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