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评周兴樑《关于近代中国“两半”社会性质总理论的由来》

时间:2009-7-24 13:57:36  来源:不详
给学生们做一个好的表率。

当然,对前面的研究成果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束之高阁,或者明明知道也假装不知道,早已成为学术界的流行性感冒。只是,既然患了感冒,就不要怕丢乖出丑。周先生在那里大段大段引用什么列宁、蔡和森等等的时候,应该记住这一点。

三 “对象和含义”VS“由来”?

无疑,“意涵辨析”也好,“史的考察”也罢,两个方面,是既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界域的。所谓“意涵”,借周文的话说,叫做“对象和含义”;所谓“考察”,借周文的话说,就叫做“由来”。

然而,周文想做什么呢?他是想用“对象和含义”来VS“由来”。他的意思是说,我们把列宁论述的“对象和含义”理解错了,所以,对“由来”的描述也就跟着错了。因而,不应该说是列宁最早指出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其实,关于“半殖民地”与“半封建”二者的关系,关于二者的“对象和含义”,近代史学界早就有讨论,早就是老生常谈了。谁还不知道半殖民地是指国家地位、半封建是指社会属性呢?

然而,问题根本就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地位”中有没有“属性”,“属性”是不是决定了“地位”。因而,这二者是不是都同时具有指向社会性质的特质?这些,我这里不作讨论。想当年,刘大年先生就很好地论述过这个问题,读者不妨去参阅。

我想说的是,拙文专讲“由来”,基本没有涉及到“对象和含义”的议题,那么,你周先生又从哪里读出来我对“对象和含义”的理解错了呢?

好吧,我不妨退让一步,就算我对“对象和含义”的理解错了,只有你周先生的理解才对,那么,这种理解上的错误,怎么就成为了“史实叙述方面”的“硬伤”了呢?难道说,在你周记的逻辑学中,理解错误乃等于“史实叙述”的“硬伤”?

历史学家,玩的就是“史实”。这“史实叙述方面”的“错误”,乃是史家大忌中的最大忌,而这位周姓史匠,专门在这上面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特别重要的是,我们不妨先认同周的所谓观点,即“中共理论家将两半概念舶入时两者所指对象和含义不相同”――其实,这是句废话――那么,你周先生不是也不否认,这种“不同”的东西,这种被你割裂成“两半”的东西,与后来毛泽东的论述,与后面那些“同”的东西,具有同一性和统一性的东西,具有“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吗?既然是具有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那么,这同与不同,在做学术源流、观点传承的考察时,又能管什么用呢?既然是“两者所指的对象和含义不相同”,那么,它们又怎样具有的一脉相承的传承关系呢?

周文的可笑之处就在这个地方。他既指出“对象与含义”不同,把二者割裂开来,又不否认这不同的东西具有传承关系,同时却又以“对象和含义”去VS“由来”。如此腾挪跳跃,就仿佛是既与兔子逃跑,又和猎狗追赶,把休谟所指出的“是这样”(is)和“应该怎样”(ought)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了。这种混乱的逻辑,民间谓之“狗配猪,糊里糊涂”,真能叫我们看个饱。

打开天窗说亮话吧,你如果无法否认列宁与毛泽东具有一脉相承的传承关系,那你就无从否认列宁最早从理论原则上指明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你也就不能认定自己“对”,别人“不对”。当然,列宁的论述不同于毛泽东,也没有人说过他们的论述相同――不然的话,从列宁到毛泽东,还要那么多争论干什么?只是,当你把“革命导师列宁”的贡献一笔抹杀的时候,你也不想想,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

其实,我对“对象和含义”的理解根本就没有任何错。而且,错与不错,与议题本身并不相关。对也罢,错也罢,总之没有影响对“由来”的考察。你拉扯那些没有用的东西干什么呢?实在讲,这位周某,我感觉基本上没有受过理论思维的训练。他凭借的,仅仅是直觉。而且,他运用史料的方法,真应了陈垣老先生的那句名言:“读书少,胆子大”。

再说了,这“列宁最初指明”又不是我第一个讲的,你有什么权利把这知识产权赠送给我呢?想栽脏陷害吗?事实是,孤立的,是你,不是我。既然别人也作过这样的判断,那么,你不攻击别人,为什么偏偏攻击我呢?瞧我好欺负吗?告诉你,本人以钱锺书先生的治学风格为祈向,顶难对付。

还有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