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历史研究性课程结构新探
最新热门    
 
“恐怖主义”是历史范畴

时间:2009-7-24 13:57:40  来源:不详
方式变得具有了世俗性或跨国性或者――用一个有意引起争议的词语来说――世界性。但是这种世俗性或世界主义似乎还没有发展到进行自我界定、自我合理化或自我辩护的阶段。" 
       在后现代全球化氛围中,当文本主义为泛文化取代,文化以其无边包容性涵盖了一切时,也遮蔽了一切,遮蔽了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民族性、文化身份模糊了阶级分野。正如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一书中把马克思所说"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中的阶级代言修改成文化身份。在马克思时代"工人阶级没有祖国",在后现代市场经济全球化之民族国家中,"资产者没有祖国"。没有恰当政治和文化上的代言者的工人阶级却有可能在"股票持有者"的梦想中丧失自己,又从自为的阶级返回自在的阶级。诚然,本杰明有一句明言:"任何文明史无不同时是一部野蛮史"。但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对当前恐怖主义的批判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正如"革命"本身也不可避免恐怖,如法国1793年,便认为历史上的革命一概可在"告别"之列。这也就是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上,不分前现代、后现代之非历史立场。这样看"恐怖"问题必然陷入历史相对主义而失去基本的是非标准。正如利奥塔把"总体"作为恐怖的根源。这样对恐怖主义本源的探讨的结果必离本源更远。而这种话语的"本源"正是那个产生"思维教条"之中心。反现代性也好,现代性批判也好,有一个以什么立场,反现代性中的什么东西的问题。"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在这个问题上,"后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把现代性看作前现代性的进步,前者则否认,拒绝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只能仰赖文化批评,变成一种"镀过金"的文化身份之时髦。新老左派无以在"阶级"这个座标系上定位,如无本之木,无根之萍。在那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权力话语的地方,知识左派与官方意识形态有着纠缠不清的思想渊源与实际利益关系。英国老左派佩里·安德森期待以一场阿拉伯革命来代替恐怖主义。"革命",有喊"告别"的,就有召唤的,然而究竟来不来不是由喊声决定的,虽然这种喊声不在历史之外。切·格瓦纳没有来,本·拉登来了……"革命"不在其道,邪行必大虐于世。这正是人类在末日前从用石块棍棒厮杀到把剑铸成犁,从"后"到"后之后"并走出"后之后"的一段难耐的过渡时期,以全部失语和聒噪所传达的基本苦难与困惑。 

 

上一页  [1] [2] [3] [4] [5] [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