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上海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上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
古代史料数字化诸问题初
古籍数字化:现状、问题
简说《战国楚文字数字化
反常思维、变态心理与历
新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发展
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
最新热门    
 
数字与历史

时间:2009-7-24 13:58:09  来源:不详
   根据黄仁宇先生“在长时期远视界的眼光之下”产生的看,“中国过去百多年来的动乱,不是所谓道德不良,人心不古,也不是全部军人专横,政客捣乱,”而是因为中国未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在数目字上管理”的现代治国手段。[ 1 ]受过西方训练的黄先生早年专攻经济史和社会史,对数字情有独钟应该可以得到我们“了解的同情”。数字在历史上是否重要到黄先生所说的程度,大约还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黄先生的一家之言,许多人未必就会欣然接受。但数字与历史的关系不可小视,似乎是可以确定的。

  即使不接受黄先生观点的学人,恐怕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历史上对“数目字”的重视程度的确不能与近代西方比。这不重视的一个结果,就是可供“统计”或“计算”的史料并不很多。首先是纸上留下的数字本身就不多,其次是纸上留下的许多数字未必即是当时的全貌,而统计则只能在既存数字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统计出来的结果,其涵盖广度和说服力便有点问题。再进而言之,我们历史上留下来不多不全的数字中,很多又并不那么可靠。何炳棣先生最近在其《中国历代土地数字实考》[ 2 ]中,不但论证了历代耕地面积数字均不甚可靠,就是所谓“打量画图”及“丈”等,也都未必出自实测。他更断言:“六百年来最为传统及当代史家称道的初各地履亩丈量绘制的《鱼鳞图册》,根本不是史实而是‘传奇’”。

  何先生观点的要害在于,如果他的论证成立,六百年来许多“传统及当代史家”的研究成果都面临一个重新评估的问题。故他的结论是否能迅速为广大学人接受,还需拭目以待。但何先生的研究至少说明,在史学研究中使用中国历史上的数字,或将“统计”一类方式用于中国史研究,都必须分外小心:不仅需要将各既存数字先行考核,而且对许多经“统计”得出的结果最好都再找找旁证。

  或者因为西方文化历来比中国文化更重视数字,“统计史学”一类的学科在西方才有比较发达的数字基础。西人及一些受西方训练的华裔学人,也每希望将此西学的长处运用到中国研究之上。近年思想史的研究颇多借助社会史的方法和成果,数目字也渐多出现在思想史的研究之中。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结合显然产生出许多新见,无疑推进了思想史研究本身。但有时这些新见也不无疑问,特别是与数字发生关系的时候。

  张灏先生曾提出近代中国实际存在心态不同的“两个世界”的卓越见解。的确,近代中国各地社会变化速度的不同步现象是明显的,如果以京师和通商口岸及其影响辐射区为一方,以广大的内地为另一方,来划分晚清从价值观念到生存竞争方式都差异日显的两个“世界”,实有助于我们对近代中国的了解。我个人就受益于此看法甚多。但张先生据钱穆先生对晚清大儒陈澧、朱一新等人学说的诠释,指出他们的思想“很少显示出西方的影响”,故得出 19 世纪西方影响主要在“少数几个在位的学者官员和一些在通商口岸处于边际地位的人物”这样的结论,[ 3 ]似乎就受数字的影响稍过。

  其实,至少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人的数量本身并不足以说明全部问题;更重要的勿宁说是这些人及其树立的榜样所造成的影响的广度。我以为张先生对“在位的学者官员”对全国士林的影响恐怕有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